[發明專利]信道質量指示上報周期的配置方法、終端和網絡側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10446.0 | 申請日: | 2018-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1171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03 |
| 發明(設計)人: | 左君;韓雙鋒;王森;徐國珍;王愛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7/06 | 分類號: | H04B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劉偉 |
| 地址: | 100053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信道 質量 指示 上報 周期 配置 方法 終端 網絡 設備 | ||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信道質量指示上報周期的配置方法、終端和網絡側設備,方法包括:獲取第一信令中的第一CQI上報周期;檢測第二信令中是否有第二CQI上報周期;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檢測出所述第二CQI上報周期,則根據所述第二CQI上報周期配置CQI的上報周期;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沒有檢測出所述第二CQI上報周期,則根據所述第一CQI上報周期配置CQI的上報周期,能夠通過第二信令快速調整CQI的上報周期,克服單純基于RRC信令配置CQI上報周期的弊端,避免現有通過RRC信令調整CQI上報周期,導致的在某些場景下需要頻繁發送RRC信令引起的開銷過大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信道質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上報周期的配置方法、終端和網絡側設備。
背景技術
自適應編碼調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技術通過動態選擇與信道狀況相匹配的調制和編碼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可提高系統的頻譜效率和吞吐量。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基站向終端下發參考信號,終端估計信道狀況,并以CQI的形式反饋給基站,基站根據終端反饋的CQI選擇MCS。目前,CQI的上報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種配置。其中,周期性上報方式中具體的周期參數由無線資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配置。
在第四代移動通信(Forth Generation,4G)高速移動場景中,以高鐵通信場景為例,由于列車高速運行,信道變化較快,若CQI的反饋周期間隔較大,基站接收到終端反饋的CQI是過時的;若CQI反饋周期間隔較小,會占用較多上行信道資源,開銷較大。現有系統中,基站會根據終端反饋的CQI保守地進行MCS選擇,導致系統傳輸速率受限。
具體地,目前在高鐵通信場景中,基站的組網方式如圖1所示,基站在鐵軌兩邊呈“之”字型部署,每3個射頻拉遠單元(Remote Radio Head,RRH)連接到一個基帶單元(BaseBand Unit,BBU)上,組成一個小區。在高鐵通信場景下,列車的運動軌跡和速度相對較固定,且基站到車廂頂部中繼(可當作一種終端形式)之間的信道環境是以直射徑為主的萊斯信道,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當列車運行在小區中心位置(如圖1中區域1)時可以較大的周期反饋CQI,兩次反饋間隔之間的CQI可根據預測的信道和用戶之前上報的CQI得到;當列車運行在小區邊緣位置(如圖1中區域2)時,為了測量鄰區干擾,應以較小的周期反饋CQI。目前的CQI上報周期由RRC信令配置,其配置周期一般為百毫秒級。
第五代移動通信(Fifth Generation,5G)新無線(New Radio,NR)中高鐵通信場景的方案設計需滿足移動速度高達500公里/時的性能指標,在這種場景下,終端從小區中心運行到小區邊緣的時間可能為十幾秒,若通過傳統RRC信令調整用戶位于小區邊緣和小區中心的CQI上報周期需要頻繁發送RRC信令,導致開銷過大,因此亟需一種適用于高速移動場景下的CQI上報周期的配置方案。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信道質量指示上報周期的配置方法、終端和網絡側設備,解決現有通過RRC信令調整CQI上報周期,導致的在某些場景下需要頻繁發送RRC信令引起的開銷過大的問題。
第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信道質量指示上報周期的配置方法,應用于終端,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第一信令中的第一CQI上報周期;
檢測第二信令中是否有第二CQI上報周期;
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檢測出所述第二CQI上報周期,則根據所述第二CQI上報周期配置CQI的上報周期;
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沒有檢測出所述第二CQI上報周期,則根據所述第一CQI上報周期配置CQI的上報周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1044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