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最大能量比生成加權地震網絡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810010153.2 | 申請日: | 2018-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290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2 |
| 發明(設計)人: | 王超飛;任濤;李松威;王冉冉;張軼馨;李偉超;劉思邈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G01V1/00 |
| 代理公司: | 沈陽優普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任凱 |
| 地址: | 110169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最大 能量 生成 加權 地震 網絡 方法 | ||
1.一種基于最大能量比生成加權地震網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構建網絡分析拓撲特性,采用經緯度劃分節點的方法劃分網絡節點,將地震數據所包含的地理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小格子,除去不相干的地震數據包含的地理區域和震級為1級以下的小區域后,將這些區域進行編號;
步驟二:根據地震震級,影響直徑和影響時間關系進行網絡建模;
1)對于網絡節點i,其震級與影響直徑和影響持續時間的關系式為:
logTi=a1Mi+b1 (1)
logLi=a2Mi+b2 (2)
其中,Mi表示發生在節點i的地震震級,Ti表示節點i發生Mi級地震后的影響時間,Li表示節點i發生Mi地震后的最大影響距離,即影響直徑,a1、a2、b1、b2是根據統計所得的常數;
2)節點i和節點j之間是否存在連邊,由式(3)和(4)來判斷:
Δt=tj-ti (3)
其中,Δt表示節點地震時間間隔,ti表示節點i的地震時刻,tj表示節點j的地震時刻,dij表示節點i與節點j之間的間隔距離,R為地球半徑,ilat表示節點i發生地震的經度,ilon表示節點i發生地震的緯度,jlat表示節點j發生地震的經度,jlon表示節點j發生地震的緯度;默認震源的震級大于其所影響的區域震級;
3)定義網絡中節點之間的連邊:在一次地震事件中,如果節點i、j先后發生地震且節點j在節點i的影響范圍和影響時間之內,即Δt≤Ti且dij≤Li,則節點i和j之間存在連邊;如果節點i、j、v都依次發生了地震且節點v在節點i和j的影響時間和影響范圍之內,則節點v與節點i和j之間都有連邊;排除重邊,同時排除節點受自身影響發生的地震,即自環;
步驟三:通過模擬生成無向地震網絡和有向地震網絡;
步驟四:定義基于最大能量比的連邊權值的方法:每次地震都是一次能量釋放的過程,而能量與震級之間的關系如下:
E=101.5*M+11.8 (5)
其中,E為地震的能量,M為震級;
定義第m次地震事件中節點i和j的邊權值sijm為:
其中,Eim,Ejm分別表示第m次地震事件中節點i和j的能量;
將式(5)代入式(6)中,即
其中,Mim表示第m次地震事件中震源節點i的震級,Mjm表示第m次地震事件中節點j的震級;
步驟五:繪制出網絡中邊權值的分布概率表;
步驟六:繪制網絡中邊權值的概率分布圖;
步驟七:繪制網絡中邊權值的概率雙對數分布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最大能量比生成加權地震網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軟件環境為Windows7系統,仿真環境為Matlab。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大學,未經東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10153.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