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苗木繁育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810007789.1 | 申請日: | 2018-0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126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11 |
| 發明(設計)人: | 馮陽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馮陽春 |
| 主分類號: | A01G2/10 | 分類號: | A01G2/10;A01G31/00;G05B15/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290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苗木 繁育 方法 | ||
一種苗木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枝葉采集:優選優質苗木,挑選當年新發春梢或前一年生長良好的半木質化枝條,以整枝或留芽短剪采集枝葉;步驟2.枝葉處理:挑選優質半木質化帶葉枝條,去掉基部第1至2片葉,向下斜切切斷枝條,枝條向上留2?3張葉片平口橫切為繁育材料;步驟3.扦插處理:先將繁育材料下端放入配有生根劑容器中,生根劑液沒過繁育材料底部2?3cm,適時直立扦插入透氣、吸水的基質上,輕壓固定;步驟4.計算機智能控制:開啟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監測葉面、基質環境參數,根據環境參數自動調節參數。本發明采用選擇枝葉繁育,計算機系統輔助控制生長環境參數,既有豐富的繁育材料,又大大縮短了繁育周期至1?3個月,是現代農業智能化、工廠化育苗的有效途徑。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農作物種植方法,具體涉及一種苗木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扦插是植物的人工營養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種植物的一段枝葉扦插在培養基質上,使這段枝葉長成一株完整的植株。扦插是利用植物的全息性和植物受傷后具有愈傷再生的機能來進行的,扦插時,通過對植物枝葉下端切口部分進行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促使傷口快速愈合,形成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再生新根,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對枝葉生長小環境的溫、光、水、氣、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精準控制,促進枝葉光合作用,為植物生長提供基礎營養、生長激素,促進新根再生、新芽抽生。扦插枝葉長成的植株是一株完整的植株,她具有母樹的完整基因,是植物品種優選繁育和工廠化育苗的有效途徑。
目前,對于商品苗木的繁育,一是種子繁育,種子繁育主要用于常規綠化苗木的繁育。二是嫁接繁育,嫁接繁育抗逆性較好適用于果蔬繁殖,但繁育周期長,一般為1-2年,嫁接成活率低。三是扦插繁育,由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扦插成活率往往很低,特別是難生根植物更是不能扦插繁殖 。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用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高苗木繁育成活率并適合工廠化快速繁育,為此公開了一種苗木繁育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所述苗木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枝葉采集:優選優質苗木,挑選當年新發春梢的或前一年生長良好的半木質化枝條,以整枝或留芽短剪采集枝葉;
步驟2.枝葉處理:挑選優質半木質化帶葉枝條,去掉基部第1至2片葉,并在下端葉芽背面1-1.5cm處,以45至60度角向下斜切切斷枝條,枝條向上留2-3張葉片,在距頂葉葉芽0.8-1.2cm處橫切切斷枝條并控制切面平滑;
步驟3.扦插處理:先將枝葉下端放入配有生根劑容器中,生根劑液沒過枝葉底部2-3cm,浸泡8-12小時,適時直立扦插入透氣、吸水的基質上,輕壓固定,扦插深度2-3cm;
步驟4.計算機智能控制:開啟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監測葉面、基質環境參數,根據環境參數自動調節溫、光、水、肥、氣供給。
具體的,所述步驟4中的環境參數包括溫度、枝葉附近濕度、光照時間、基質EC值,控制范圍為:溫度25至30℃,光照每日10-12小時、濕度65-85%、EC值在根系分生期為1.5-2mmhos /cm,新芽生長期為2-3 mmhos /cm,煉苗期為3-4 mmhos /cm,所述EC值為電導率。
本發明所述苗木繁育方法,具備以下優越性,
1、用于繁育的枝葉是在優良性狀的母樹上采集的枝葉,具有與母樹相同的優良遺傳基因,繁育的苗木與母樹一致的優良性狀,是新品種選育的重要繁育手段。
2、用于繁育的枝葉是在優良性狀的母樹上采集的新生半木質化枝葉,具有快速生長的內部生長激素,在外部適宜的生長環境下,能快速生根、發芽,并能快速多代繁殖,繁殖效率高,適合工廠化育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馮陽春,未經馮陽春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1000778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導電材料及連接結構體
- 下一篇:大型空間WiFi多點接入系統及其通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