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輪胎有效
| 申請號: | 201780051890.0 | 申請日: | 2017-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4148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7 |
| 發明(設計)人: | 山口正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普利司通 |
| 主分類號: | B60C11/03 | 分類號: | B60C11/03;B60C11/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張敬強;金成哲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輪胎 | ||
在胎面部(10)形成有至少一條第一周向槽(13),該第一周向槽(13)具有多個屈曲部(17、18)且在輪胎周向上以鋸齒狀延伸。形成有與第一周向槽(13)連通且在輪胎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條第一橫槽(30)。屈曲部(17、18)相對于輪胎周向在12度~41度的范圍內屈曲。第一周向槽(13)的槽寬度為13mm~19mm。第一橫槽(30)具有弧狀的曲線部。第一橫槽(30)的槽深度比第一周向槽(13)的槽深度淺。第一橫槽(30)的槽寬度比第一周向槽(13)的槽寬度窄。第一橫槽(30)具有在胎面部(10)接地時、相互對置的一方的槽壁面與另一方的槽壁面不接觸的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在輪胎周向上延伸的周向槽的輪胎。
背景技術
一般地輪胎公知有在行駛時構成部件變形而使溫度上升從而導致故障的情況。因此,為了提高輪胎的耐久性,需要抑制歪斜或者溫度上升。因此,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輪胎在帶束層使用加強部件來抑制歪斜。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55578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手法導致加強部件引起的重量增加,是與近年來社會的需求的省資源化相悖的方法。另外,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加強部件無助于抑制輪胎的溫度上升。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胎,無需使用加強部件便能夠有效地抑制行駛時的溫度上升。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第一特征的輪胎在胎面部形成有至少一條第一周向槽,該第一周向槽具有多個屈曲部且在輪胎周向以鋸齒狀延伸,屈曲部相對于輪胎周向在12度~41度的范圍內屈曲。另外,形成有與第一周向槽連通且在輪胎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條第一橫槽。第一周向槽的槽寬度為13mm~19mm。第一橫槽具有弧狀的曲線部。另外,第一橫槽的槽深度比第一周向槽的槽深度淺,第一橫槽的槽寬度比第一周向槽的槽寬度窄。第一橫槽具有在胎面部接地時、相互對置的一方的槽壁面與另一方的槽壁面不接觸的槽。
在第一特征中,在胎面部形成有具有多個屈曲部且在輪胎周向上以鋸齒狀延伸的第二周向槽。在第一周向槽與第二周向槽之間形成有第三周向槽。另外,形成有在輪胎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條第二橫槽。第一橫槽的一端部與第一周向槽連通,而且,第一橫槽的另一端部與第三周向槽連通。第二橫槽的一端部與第二周向槽連通,而且,第二橫槽的另一端部與第三周向槽連通。第一橫槽的另一端部和第三周向槽的交點、與第二橫槽的另一端部和第三周向槽的交點在輪胎周向上錯開。
在第一特征中,第一橫槽的槽深度為第一周向槽的槽深度的5%~20%。
在第一特征中,第一周向槽中的相鄰的屈曲部之間的距離為第一周向槽的槽寬度的2倍以上。另外,在輪胎的圓周上,第一周向槽中的屈曲部的個數為至少100個以上。
在第一特征中,屈曲部的所對置的兩槽壁相對于輪胎徑向為非對稱。
在第一特征中,屈曲部的所對置的兩槽壁中,向內側屈曲的槽壁的傾斜角度比向外側屈曲的槽壁的傾斜角度小。
在第一特征中,在屈曲部中向內側屈曲的槽底為圓形狀。
在第一特征中,在第一周向槽形成有在輪胎周向上以曲線狀延伸的曲線部。
在第一特征中,屈曲部的開口部的槽寬度比槽底的槽寬度長。
在第一特征中,輪胎為重負載用輪胎。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無需使用加強部件便能夠有效地抑制行駛時的溫度上升。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普利司通,未經株式會社普利司通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8005189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