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的吸附媒介壽命指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847616.8 | 申請日: | 2017-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62873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7 |
| 發明(設計)人: | 唐雄;郭海蓉;季永堅;周和武;胡建亮;顧一峰;周永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諾發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史煒煒 |
| 地址: | 336000 江西省宜***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吸附 毒氣檢測 媒介 鋼管 一端連接 氣動泵 壽命指示裝置 尾氣處理設備 設備進氣口 媒介容器 氣體樣本 干式 特氣 抽取 進氣口 不銹鋼波紋管 透明PVC軟管 使用壽命 出氣口 位置處 外部 | ||
一種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的吸附媒介壽命指示裝置,包括鋼管(1)、毒氣檢測裝置(2)、設備進氣口(3)、氣動泵(4)、不銹鋼波紋管(5)、透明PVC軟管(6);鋼管(1)一端插入到吸附媒介容器底部吸附媒介90%位置處,另一端連接吸附媒介容器外部的毒氣檢測裝置(2)進氣口;氣動泵(4)一端連接毒氣檢測裝置(2)出氣口,另一端連接設備進氣口(3);毒氣檢測裝置(2)用于測定經過的氣體濃度;啟動氣動泵(4)工作,鋼管(1)與吸附媒介90%的連接處的氣體樣本經被抽取,經鋼管(1)流經毒氣檢測裝置(2),毒氣檢測裝置(2)獲取被抽取氣體樣本的濃度,從而判斷吸附媒介是否已到達90%的使用壽命。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干式工藝特氣尾氣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的吸附媒介壽命指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干式特氣尾氣處理系統中,吸附媒介作為核心的化學反應介質,特殊尾氣處理的本質即是與其發生化學反應從而達到被凈化的目的,因此,知道其壽命何時終止是保證系統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目前,對吸附媒介的壽命判斷主要是使用顏色指示的判斷方法,具體做法是在媒介容器的90%處(即吸附媒介的90%處)設置一個透明的視窗,視窗內設有一個與容器內部相通的圓柱形罐體,并在里面填裝有顏色指示劑,其工作原理是顏色指示劑與相應的特氣尾氣發生反應后顏色發生變化,從而判斷此時吸附媒介已達到90%的壽命,需準備更換事宜。
上述方法有以下幾個缺點:
1.視窗與容器的連接需做密封處理,有泄漏風險;
2.顏色指示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導致靈敏性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其指示功能;
3.此種判斷方法需肉眼進行判斷,即需人工巡視,時效性非常差;
4.通常視窗位置(在媒介容器據底部10%的位置)離地面很近,容易使其被污染從而不能很好的觀察內部情況或是需頻繁的做清潔工作;
5.在更換時或是做固廢處理時,視窗容易被損壞,增加處理/使用成本;
6.通常指示劑比較靈敏,在發生顏色變化時并不能反映出尾氣的真實狀態,即無法通過其獲知此時廢氣的濃度等特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安全性、靈敏性、準確度更高的吸附媒介壽命指示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的吸附媒介壽命指示裝置,包括鋼管、毒氣檢測裝置、泵、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進氣口;所述鋼管一端插入到吸附媒介容器底部吸附媒介90%位置處,另一端連接吸附媒介容器外部的毒氣檢測裝置進氣口;所述泵一端連接毒氣檢測裝置出氣口,另一端連接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進氣口,以將抽取的氣體經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進氣口重回罐內,從而再被處理,因此,即使檢測樣本中含有有毒成分也不會直接流出設備造成污染;所述毒氣檢測裝置用于測定流經氣體的濃度;啟動泵工作,鋼管與吸附媒介90%的連接處的氣體樣本被抽取,經鋼管流經毒氣檢測裝置,毒氣檢測裝置測量被抽取氣體樣本的濃度,判斷吸附媒介是否已到達90%的使用壽命,被測定的氣體樣本從毒氣檢測裝置流出經泵、最后從干式特氣尾氣處理設備進氣口重新排入到罐體內部。
進一步的,上述鋼管插入到吸附媒介容器底部吸附媒介90%位置處的端口為網狀結構,以防止鋼管被吸附媒介堵塞。
進一步的,上述鋼管與吸附媒介容器的連接處為焊接,以降低泄露風險。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裝置還包括與毒氣檢測裝置連接的控制器,以接收毒氣檢測裝置獲取的氣體濃度信號。
更進一步的,上述控制器有氣體濃度預警設置。
進一步的,上述鋼管為不銹鋼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諾發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西諾發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84761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