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自行車轉向燈裝置及碳纖維自行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845490.0 | 申請日: | 2017-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87584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18 |
| 發明(設計)人: | 陳云霄;方俄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欣普諾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J6/02 | 分類號: | B62J6/02;B62J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246008 安徽省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觸片 右轉向燈 左轉向燈 車把 觸針 尾燈 自行車轉向燈 轉向燈控制 轉向燈組件 供電組件 碳纖維 串聯 自行車技術領域 自行車轉向裝置 本實用新型 自行車 停車信號 組件包括 轉向燈 鉸接 追尾 轉動 | ||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自行車轉向燈裝置及碳纖維自行車,包括轉向燈組件、轉向燈控制組件、供電組件及尾燈,轉向燈組件包括第一左轉向燈和第一右轉向燈,及設置第二左轉向燈和第二右轉向燈;轉向燈控制組件包括觸針、左觸片、右觸片,觸針與車把鉸接,左觸片和右觸片固定于車把上且位于觸針的兩側,左觸片通過導線與第一左轉向燈、第二左轉向燈串聯形成左側回路,右觸片通過導線與第一右轉向燈、第二右轉向燈串聯形成右側回路;尾燈和供電組件另外單獨構成一個回路,回路上設置控制開關。該自行車轉向裝置在轉向時只需根據車把的轉動就可以實現轉向燈的開啟,尾燈的設置用于給出停車信號,防止追尾。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轉向燈裝置及碳纖維自行車。
背景技術
自行車,亦稱腳踏車或單車,是一種以人力踩踏腳踏板驅動的小型陸上車輛。現有的自行車上設置有前后轉向燈,能夠提示前方以及后方的車輛,保證行駛安全。
現階段市場上大部的轉向燈自行車,是作為專業機械器一部分進行設計、生產與銷售的;目前的轉向燈由開關控制,當需要轉向時首先要打開開關,使用者在使用時有時會忘記打開轉向開關,轉向燈起不到作用。而且,現有的帶轉向燈的自行車沒有停車信號,自行車在行駛時突然停車,容易造成追尾。
因此,亟需一種轉向燈自行車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滿足用戶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自行車轉向燈裝置及碳纖維自行車,解決了現有自行車轉向燈因由開關控制導致容易忘記打開開關,以及沒有停車信號的問題。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行車轉向燈裝置,包括:
轉向燈組件,其包括設置在車把上的第一左轉向燈和第一右轉向燈,及設置在車架尾部的第二左轉向燈和第二右轉向燈;
轉向燈控制組件,其包括觸針、左觸片、右觸片,所述觸針與所述車把鉸接,所述左觸片和所述右觸片固定于所述車把上且分別位于所述觸針的兩側,所述左觸片通過導線與第一左轉向燈、第二左轉向燈串聯形成左側回路,所述右觸片通過導線與第一右轉向燈、第二右轉向燈串聯形成右側回路;
供電組件,其與所述轉向燈組件和所述轉向燈控制組件連接;及
尾燈,其設置在所述車架的尾部,所述尾燈串聯在所述左側回路、右側回路上,且所述尾燈和所述供電組件另外構成一個單獨回路,所述單獨回路上設置控制開關。
該自行車轉向裝置通過轉向燈控制組件,在轉向時只需根據車把的轉動就可以實現轉向燈的開啟,提高了自行車駕駛的安全系數。尾燈的設置用于給出停車信號,提醒自行車后方額車輛或行人,能夠防止自行車在行駛時突然停車,而造成的追尾。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供電組件為充電電池。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供電組件為干電池或太陽能電池。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左轉向燈、第一右轉向燈、第二左轉向燈和第二右轉向燈均為箭頭指示燈。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左轉向燈、第一右轉向燈、第二左轉向燈和第二右轉向燈的外側均設置有轉向燈罩。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轉向燈控制組件上設置防水罩。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轉向燈控制組件設置在所述車把的內部。
作為上述自行車轉向燈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控制開關設置在所述車把的外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欣普諾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欣普諾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84549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