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843241.8 | 申請日: | 2017-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327521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4 |
| 發明(設計)人: | 陳宏;范慶元;李玉友;湯春芳;陸雪琴;蔣紅與;馬海元;郭延;吳江;韋燕霄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沙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0 | 分類號: | C02F3/3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076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脫氮裝置 生物膜 內腔 生物填料 主反應器 本實用新型 外筒 污泥 微生物 中心對稱結構 微生態環境 長期運行 多孔材料 分區控制 附著生物 空間分布 粒徑級配 上下分層 脫氮功能 外筒內部 頂蓋 沉淀池 內循環 溶解氧 運行時 分層 填充 下層 優化 能耗 蓄積 上層 支撐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主要由主反應器和沉淀池組成;主反應器主要由外筒、內腔I、內腔II和頂蓋構成;外筒的內部上下分層;內腔I和內腔II為中心對稱結構,且分別位于外筒內部的上層和下層;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運行時,在主反應器內填充10%?30%倍體積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由不同粒徑級配的多孔材料組成。本實用新型利用生物填料支撐附著生物膜和優化微生態環境,實現了脫氮裝置內分層內循環、分區控制溶解氧和微生物種類及污泥濃度,有利于優化多種脫氮功能微生物空間分布和大量蓄積、充分發揮其活性,具有結構緊湊、成本低廉、操作簡單、易于控制、污泥不易流失、能耗低且長期運行性能穩定的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到水處理技術領域,特指一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水體氮素污染日益嚴重,威脅到人們飲用水安全、人體以及環境和生態的健康。針對大量高含氮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生物脫氮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污廢水脫氮處理技術。
傳統生物脫氮工藝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階段,分別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完成。硝化作用是化能自養過程,一般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由亞硝酸細菌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第二步由硝酸細菌進一步將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這兩類細菌統稱為硝化細菌,它們利用無機碳化物加碳酸根、碳酸氫根和二氧化碳作為碳源,從氨、銨或亞硝氮的氧化反應中獲得能量。反硝化作用也稱脫氮作用,是指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釋放出氮氣的過程。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對溶解氧需求差別很大,因而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過程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同時進行。
新型厭氧氨氧化技術是在厭氧或缺氧的條件下,厭氧氨氧化菌以亞硝氮作電子供體,將銨離子直接氧化為氮氣的過程。厭氧氨氧化具有不需要投加有機碳源和堿、能耗小、無二次污染、污泥產量少等優點,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研究。然后,厭氧氨氧化菌對溶解氧和有機物非常敏感,工藝條件難以控制,還沒有能夠在實際用于主流脫氮工藝。
生物填料具有高強度、輕質、比表面積大、空隙率高的特點,能附著微生物生長繁殖,提高裝置內微生物量。生物填料能吸附并且截留污水中懸浮物,并起到切割、阻擋氣泡的作用,增加氣泡在水體中的停留時間和氣、液接觸面積,提高傳質效率,增強脫氮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在裝置中添加生物填料,生物填料附著微生物生長繁殖,對污泥進行分區,優化反應控制條件,在裝置內不同區域和生物填料內外層分別培養氨氧化菌、亞硝酸鹽氧化菌、厭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細菌等多種脫氮微生物,在裝置內同時發生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厭氧氨氧化等過程;此分區式設計可以優化微生物群落結構,強化脫氮優勢種群,在一個反應器內實現亞硝酸鹽的生產和消耗同時進行,緩解產物基質自抑制和產物抑制,強化脫氮效果。因此基于上述思路,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在主反應器內部實現分層內循環,分區控制反應條件,利用生物填料支撐附著生物膜并優化微生態環境,具有體積小、占地面積減少、建造成本低、污泥濃度高且不易流失的優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成本低廉、操作簡單、易于控制、能耗低且長期運行性能穩定的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的解決方案為:一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其特征在于:一種生物膜強化脫氮裝置,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主反應器和沉淀池組成;所述主反應器主要由外筒、內腔I、內腔II和頂蓋構成;所述外筒主要由頂部法蘭、圓柱面、底板、出水立管、內側支座、出水口I和排泥口構成;所述外筒的內部上下分層;所述內腔I和內腔II為中心對稱結構,且分別位于外筒內部的上層和下層;
所述內腔I由中空圓柱面和外圍固定支架I構成;所述中空圓柱面兩端開放不封閉;所述中空圓柱面的高度為外筒高度的1/6~1/3倍;所述中空圓柱面的外徑為外筒外徑的1/4~2/3倍;所述固定支架I的外端嵌于內側支座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沙理工大學,未經長沙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84324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