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及汽車上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825125.3 | 申請日: | 2017-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703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31 |
| 發明(設計)人: | 王琎;張勇;何寧;謝雅玫;呂培杰;顏丙功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僑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R19/26 | 分類號: | B60R19/26;B60R19/18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張松亭;陳曉艷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錐管 前防撞梁 吸能裝置 潰縮 裝接 汽車 底板 底端部 遞增 內板 主梁 角度適應性 結構穩定性 塑性變形量 變形模式 緩沖效果 吸收能量 逐級遞減 逐漸增大 逐漸增加 耐撞性 嵌套的 兩級 錐度 應用 變形 | ||
1.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它包括主梁(10)、內板(20)和吸能裝置(30),內板(20)固定裝接在主梁(10)內,吸能裝置(30)固定裝接在內板(2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裝置(30)至少包括底板(34)以及底端部均固定裝接在底板(34)且由內而外逐級嵌套的第一錐管(31)、第二錐管(32)和第三錐管(33),且三個錐管(31、32、33)之高度自內而外逐級遞減,三個錐管(31、32、33)之底端部直徑自內而外逐級遞增,三個錐管(31、32、33)之厚度自內而外逐級遞增,三個錐管(31、32、33)之錐度自內而外逐級遞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錐管(31)之高度為140-160毫米,其底端部直徑為70-90毫米,其錐度為6-10度,其厚度為1.6-2.0毫米;第二錐管(32)之高度為110-130毫米,其底端部直徑為90-110毫米,其錐度為8-12度,其厚度為1.8-2.2毫米;第三錐管(33)之高度為90-110毫米,其底端部直徑為110-130毫米,其錐度為10-14度,其厚度為2.0-2.4毫米。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錐管(31)之頂端部與內板(20)固定連接,三個錐管(31、32、33)同軸布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板(20)由表面基板和蜂窩狀鋁材(21)復合而成,蜂窩狀鋁材(21)之橫截面由多個六邊形基體組合而成,六邊形基體由六個圓形體(211)與六條直邊段(212)交叉連接形成六邊形、且處于對角位置的兩個圓形體(211)通過對角線段(213)連接而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六邊形基體之直邊段(212)長度為13-17毫米,六邊形基體之圓形體(211)直徑為3-7毫米。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表面基板包括內外布置的碳纖維板(22)和鋁材板(23),且碳纖維板(22)和鋁材板(23)之間采用膠接方式連接,蜂窩狀鋁材(21)與碳纖維板(22)采用膠接方式進行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碳纖維板(22)厚度為0.5-1.5毫米,鋁材板(23)厚度為0.5-1.5毫米,蜂窩狀鋁材(21)厚度為18-22毫米。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和內板在長度方向均具有弧度且弧度相同。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10)包括碳纖維外殼(11)和鋁制內殼(12),且二者膠接連接在一起,且碳纖維外殼(11)之厚度為1-2毫米,鋁制內殼(12)之厚度為1-2毫米。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10)之橫截面為波浪形狀且至少包括兩個凸起(13)和一個位于兩個凸起(13)之間的凹部(14)。
11.一種應用權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汽車前防撞梁結構的汽車,其特征在于:該汽車前防撞梁結構裝接在汽車車架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僑大學,未經華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825125.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皮卡保險杠的連接結構
- 下一篇:一種機器人防撞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