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寰樞椎側塊關節固定融合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818667.8 | 申請日: | 2017-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301406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7 |
| 發明(設計)人: | 王圣林;劉忠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F2/44 | 分類號: | A61F2/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闞梓瑄;王衛忠 |
| 地址: | 10019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關節 固定結構 寰樞椎 側塊 固定部 融合 融合裝置 一體形成 樞椎 寰椎 本實用新型 一次性完成 固定作用 關節間隙 手術步驟 相對移位 植骨融合 寰樞關節 緊固件 內固定 融合術 貼合 通孔 植入 穿過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固定融合裝置,包括融合結構以及固定結構,融合結構用于植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固定結構設置于融合結構的一端,固定結構包括分別用于與寰樞椎側塊貼合的樞椎關節固定部和寰椎關節固定部,樞椎關節固定部和寰椎關節固定部分別設置有供緊固件穿過的通孔;其中融合結構和固定結構一體形成,由此在進行寰樞關節融合術的過程中,可以一次性完成內固定和植骨融合,簡化了手術步驟。另一方面由于融合結構和固定結構一體形成,固定結構可以固定于寰樞椎側塊關節上,因此可以防止融合結構發生相對移位,能夠使寰樞椎側塊關節起到牢固地固定作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固定融合裝置。
背景技術
寰樞關節脫位是指頸椎的第一節(寰椎)、第二節(樞椎)之間的關節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從而引起延髓、高位頸脊髓受壓,椎動脈走向和血流動力學改變;輕則出現眩暈或暈厥,嚴重情況下可以導致四肢癱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其致殘、致死率高,寰樞關節脫位在世界范圍內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寰樞關節融合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寰樞關節脫位的最有效方法。寰樞關節后路融合術暴露方便且操作空間大,臨床應用較廣。該手術方法包括內固定和植骨融合兩個內容。內固定是指采用內固定器械包括鋼絲、椎板夾、椎弓根螺釘及釘板(或棒)。植骨融合是指由后入路在寰椎(C1)后弓與樞椎(C2)椎板間植骨。該手術成功的關鍵標準是“植骨是否融合”。寰樞關節融合術的器械研發始終圍繞著“固定、融合”這兩個目標。自1939年加利(Gallie)報道了用鋼絲在寰樞椎后弓間綁扎固定的寰樞關節融合術方法以來,經過60多年的臨床實踐,不斷改進,寰樞椎后路內固定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后路寰樞椎關節突螺釘、寰樞椎釘板、寰樞椎釘棒等技術。經過上述的內固定以后,再實施植骨術(采用后路寰、樞椎板間植骨融合)。2004年印度醫生戈埃爾(Goel)報告寰樞椎釘板固定后,聯合使用寰樞椎之間打入椎間融合器,利于融合和固定。
上述技術存在以下缺點:
1,手術步驟多。該手術方法需要在寰樞椎完成內固定后才能實施。能否完成寰樞關節的骨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前期的內固定手術是否堅強。
2.生物力學不理想。后方植骨塊或植骨粒承受生物力學的張應力,而張應力是不利于融合的(相反的,壓應力促進骨融合);同時需要的植骨距離遠,爬行替代距離長,需要的植骨量大(取髂骨區并發癥增加);
3.椎間融合器和內固定之間無連接,融合器有可能松動移位,需要二次手術。
在所述背景技術部分公開的上述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實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至少一種缺陷,提供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固定融合裝置,以簡化手術步驟。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寰樞椎側塊關節固定融合裝置,包括融合結構以及固定結構,所述融合結構用于植入寰樞椎側塊關節間隙;所述固定結構設置于所述融合結構的一端,所述固定結構包括分別用于與所述寰樞椎側塊貼合的樞椎關節固定部和寰椎關節固定部,所述樞椎關節固定部和所述寰椎關節固定部分別設置有供緊固件穿過的通孔;其中所述融合結構和所述固定結構一體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結構上設置有貫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貫穿孔,以用于放置松質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結構的厚度由自由端朝向固定端逐漸減小。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結構和所述固定結構上分別設置有多個孔隙,孔隙率為40%-9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未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81866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