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懸浮生物填料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710240.6 | 申請日: | 2017-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191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17 |
| 發明(設計)人: | 花勃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中科海水處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4 | 分類號: | C02F3/34;C02F3/10;C02F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填料本體 隔片 懸浮生物填料 自由端 本實用新型 空心圓柱體形 散射狀分布 氧氣利用率 附著結構 互相連通 同一方向 氧氣通道 圓柱體形 軸線方向 凹凸狀 粗糙層 弧形狀 內表面 凸起 聚攏 清洗 延伸 | ||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懸浮生物填料,包括空心圓柱體形的填料本體,填料本體具有互相連通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本體的外表面設有粗糙層,所述填料本體的內表面均勻設有沿其徑向方向向其軸線方向延伸的隔片,所述隔片呈散射狀分布且聚攏靠近填料本體軸線的一端為自由端,所述隔片均呈向同一方向凸起的弧形狀,所述自由端之間存在間隙且自由端與填料本體的軸線之間形成圓柱體形的氧氣通道,所述隔片的兩面均均勻設有凹凸狀的附著結構。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表面積和氧氣利用率、便于清洗的新型懸浮生物填料。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懸浮生物填料。
背景技術
MBBR工藝屬于一種新型的污水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其核心部分就是以比重接近于水的懸浮填料直接投加到曝氣池中作為微生物的活性載體,依靠曝氣池內的曝氣和水流的提升作用處于流化狀態,它是懸浮生長的活性污泥法和附著生長的生物膜法相結合的一種工藝。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懸浮生物填料,起著生物膜支撐和載體的功能。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以三層結構為主,由長短不同的加強筋來連接,并且在加強筋或其他部位具有片狀突起或者稱之為輻射狀的稽片。也有單層結構,外層采用不同形狀,中間十字形加強筋連接。無論哪種外形結構的設計都是以提高比表面積和掛膜能力為主要目的,并達到較好的流化狀態,以期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
現有技術中,生物懸浮填料主要呈鏤空的球形結構、或端面呈蜘蛛網狀的套筒結構、或者為雜亂的鋼絲球結構;雖然吸附微生物、掛膜、以及截留懸浮顆粒效果較好,但存在氧氣利用率低、制造麻煩、成本高,不易清洗、循環使用次數少等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表面積和氧氣利用率、便于清洗的新型懸浮生物填料。
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懸浮生物填料,包括空心圓柱體形的填料本體,填料本體具有互相連通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本體的外表面設有粗糙層,所述填料本體的內表面均勻設有沿其徑向方向向其軸線方向延伸的隔片,所述隔片呈散射狀分布且聚攏靠近填料本體軸線的一端為自由端,所述隔片均呈向同一方向凸起的弧形狀,所述自由端之間存在間隙且自由端與填料本體的軸線之間形成圓柱體形的氧氣通道,所述隔片的兩面均均勻設有凹凸狀的附著結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粗糙層呈波浪形或鋸齒形。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附著結構為半圓形突起粒。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附著結構為向外突出的若干檔條。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懸浮生物填料采用整體式結構,無死角、傳質好;采用散射狀分布的隔片,掛膜容易,膜生物活性高;填料本體中心軸線上設有氧氣通道,不阻塞,氧氣利用率高,易清洗,比表面積大,壓頭損失小;安裝維修更換方便,傳氧效率高、節省能耗;同時,通過凹凸的附著結構,不僅能附著更多的微生物,而且微生物附著穩定,能使污水中的有機物和雜質與水能更加容易的分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新型懸浮生物填料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示意:1-填料本體;11-粗糙層;2-隔片;21-自由端;22-附著結構;3-氧氣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中科海水處理有限公司,未經青島中科海水處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71024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水污染治理裝置及治理系統
- 下一篇:改善水、氣混合面積的擾流式增氧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