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全自動雙頭壓接端子插入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694898.2 | 申請日: | 2017-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868588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14 |
| 發明(設計)人: | 梁銘峰;吳暉輝;方王進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市鷹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43/05 | 分類號: | H01R43/05;H01R43/052;H01R43/055;H01R43/20 |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順專利事務所 44250 | 代理人: | 梁紅纓 |
| 地址: | 528305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小黃***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線材 第二連接器 活動工作臺 剝皮機構 壓接端子 插入機 線機構 剝皮 雙頭 壓接 連接器 本實用新型 固定工作臺 插入機構 定位機構 端子外觀 端子壓接 進料裝置 拉線機構 上料機構 線材端部 質量檢測 質量穩定 工作臺 插孔 線芯 選線 壓著 移動 | ||
1.一種全自動雙頭壓接端子插入機,包括活動工作臺(1)及固定工作臺(14),所述活動工作臺(1)相對固定工作臺(14)可作Y方向的移動;其特征在于:
A、還包括第一搬線機構(4)、第一端子進料裝置(5)、選線及剝皮機構(6)、第一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7)、第一端子壓著機構(8)、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第一翻線機構(10)、第一端子插入機構(11)、第一連接器定位機構(13)及第一連接器上料機構(12);所述第一端子進料裝置(5)、選線及剝皮機構(6)、第一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7)、第一端子壓著機構(8)、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第一翻線機構(10)、第一端子插入機構(11)、第一連接器定位機構(13)及第一連接器上料機構(12)沿X方向從左到右依次排列安裝在固定工作臺(14)上;
所述第一搬線機構(4)包括第一夾持手組件、第二夾持手組件及夾持手驅動件,所述第一夾持手組件及第二夾持手組件均設在固定工作臺(14)上并可在固定工作臺(14)上作X方向移動;所述夾持手驅動件驅動第一夾持手組件及第二夾持手組件同時作X方向移動;
所述第一端子進料裝置(5)包括端子進料道(56),所述端子進料道(56)用于輸送端子;
所述選線及剝皮機構(6)包括壓線模組(67)、兩切刀(631)及兩第一剝皮刀(632),所述兩切刀(631)將位于其間的線材切斷,所述兩第一剝皮刀(632)將位于其間的線材端部剝皮;
所述第一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7)包括第三夾線氣缸(71)、第一相機光源(72)、第一相機(78)及第三線夾(77);所述第三線夾(77)夾住剝皮后的線材端部,所述第一相機(78)的第一鏡頭(73)對第三線夾(77)上的線材剝皮部位進行拍照檢測并顯示,所述第三夾線氣缸(71)帶動第三線夾(77)工作;
所述第一端子壓著機構(8)包括第一Z向驅動結構(81)、第三支撐座(82)、端子輸出料道(83)、第四夾線氣缸(84)、壓接刀具底模(85)、第四線夾(86)、壓接刀具(87)、壓接頭(88)以及壓力傳感器(89);所述第三支撐座(82)安裝在固定工作臺(14)上,所述第一Z向驅動結構(81)、端子輸出料道(83)、第四夾線氣缸(84)及壓接刀具底模(85)均安裝在第三支撐座(82)上;所述壓接頭(88)設在第三支撐座(82)上,第一Z向驅動結構通過壓力傳感器(89)帶動壓接頭(88)在第三支撐座(82)上作Z向移動,所述壓接刀具(87)安裝在壓接頭(88)的下方,壓接刀具(87)位于壓接刀具底模(85)的正上方,壓力傳感器(89)用于檢測壓接頭承受的壓力并顯示;所述壓接刀具底模(85)位于端子輸出料道(83)中,所述端子進料道(56)的出料口與端子輸出料道(83)連通將端子輸送到端子輸出料道(83)中;所述第四線夾(86)位于壓接刀具底模(85)的后面從而夾住線材一端使端子壓合在線材該端的剝皮端;所述第四夾線氣缸(84)帶動第四線夾(86)工作;
所述第一夾持手組件依次將經過切刀(631)及第一剝皮刀(632)切斷及剝皮的線材一端夾持送入到第三線夾(77)中,所述第一相機(78)檢測線材端部剝皮是否合格并拍攝圖片,第一夾持手組件又將檢測后的線材的該端夾持送入到第四線夾(86),第一夾持手組件在切刀(631)及第一剝皮刀(632)、第三線夾(77)及第四線夾(86)來回循環工作;
所述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用于檢測端子是否合格的裝配在線材的剝皮部位并顯示;
所述第一翻線機構(10)包括翻線夾(101)、翻線氣缸(102)、翻線電機(103)及第五支撐座(104);所述第五支撐座(104)安裝在固定工作臺(14)上,所述翻線電機(103)安裝在第五支撐座(104)上,翻線電機(103)的輸出軸轉動的設在第五支撐座(104)上,所述翻線氣缸(102)帶動翻線夾(101)工作用于夾線材,翻線氣缸(102)安裝在翻線電機(103)的輸出軸上從而帶動翻線夾(101)作180゜轉動;
所述第二夾持手組件依次將位于第四線夾(86)上已壓合好端子的線材一端送入到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所述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檢測端子壓合在線材的剝皮部位是否合格,然后第二夾持手組件又將檢測后的線材該端送入到翻線夾(101)上,第二夾持手組件在第四線夾(86)及翻線夾(101)循環工作;
所述第一端子插入機構(11)包括Z向安裝塊(111)、第二Z向驅動結構、Y向安裝板(113)、第二Y向驅動結構(114)、X向安裝板(115)、第三X向驅動結構(116)、第六支撐座(117)、右后半夾氣缸(118)、右后半夾(119)、左后半夾(1110)、左后半夾氣缸(1111)、前端夾子及前端夾氣缸(1114);所述第三X向驅動結構(116)安裝在第六支撐座(117)上,所述第二Y向驅動結構安裝在X向安裝板(115)上,所述X向安裝板(115)設在第三X向驅動結構(116)上并受第三X向驅動結構(116)驅動作X向移動;所述Y向安裝板(113)設在第二Y向驅動結構上并受Y第二Y向驅動結構驅動作Y向移動;所述第二Z向驅動結構安裝在Y向安裝板(113)上,所述第二Z向驅動結構帶動Z向安裝塊(111)在Y向安裝板(113)上作Z向移動;所述右后半夾氣缸(118)、左后半夾氣缸(1111)及前端夾氣缸(1114)均安裝在Z向安裝塊(111)上,右后半夾氣缸(118)帶動右后半夾(119)作X向移動,左后半夾氣缸(1111)帶動左后半夾(1110)作X向移動,使右后半夾(119)及左后半夾(1110)互相配合卡住線材,所述前端夾氣缸(1114)帶動前端夾子夾線;
所述第一連接器定位機構(13)包括翻轉電機(131)、Y向推料氣缸(132)、Y向推料塊(133)、連接器進料道(134)、第七支撐座(136)、X向推料桿(135)、推料桿連接件(137)、推料桿連接彈簧(1371)、X向推料氣缸(138)、連接器夾(139)及連接器夾氣缸(1310);所述第七支撐座(136)安裝在固定工作臺(14)上,所述翻轉電機(131)、Y向推料氣缸(132)及X向推料氣缸(138)均安裝在第七支撐座(136)上,所述Y向推料塊(133)設在第七支撐座(136)的平臺上并可作Y向移動,在Y向推料塊(133)與第七支撐座(136)的平臺之間有連接器入料通道(1331),所述連接器進料道(134)的出料口可與連接器入料通道(1331)的入口連通,連接器入料通道(1331)的出口可與連接器夾(139)的夾口連通;所述X向推料氣缸(138)帶動推料桿連接件(137)和X向推料桿(135)在第七支撐座(136)作X向移動以將連接器入料通道(1331)中的連接器推入到連接器夾(139)中,所述推料桿連接彈簧(1371)用于調整推料桿在推送不同連接器時的作用力;所述前端夾子與右后半夾(119)及左后半夾(1110)互相配合將翻線夾(101)上經過180゜轉動的線材取出,并將取出線材的端部能水平的插入到位于連接器夾(139)中連接器的插孔中;所述連接器夾氣缸(1310)帶動連接器夾(139)工作,所述翻轉電機(131)的輸出軸與連接器夾氣缸(1310)連接從而帶動連接器夾(139)轉動;
所述第一連接器上料機構(12)包括料斗(121)、振動盤(122)及支撐架(123),所述支撐架(123)安裝在固定工作臺(14)上,所述振動盤(122)安裝在支撐架(123)上,所述料斗(121)安裝在振動盤(122)上,所述連接器進料道(134)的入料口與料斗(121)連通;
B、還包括第二搬線機構、第二端子進料裝置、剝皮機構(2)、第二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第二端子壓著機構、第二端子外觀檢測機構、第二翻線機構、第二端子插入機構、第二連接器定位機構及第二連接器上料機構;所述第二搬線機構、第二端子進料裝置、剝皮機構(2)、第二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第二端子壓著機構、第二端子外觀檢測機構、第二翻線機構、第二端子插入機構、第二連接器定位機構及第二連接器上料機構沿X方向從左到右依次排列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搬線機構的結構與第一搬線機構(4)的結構相同,第二搬線機構與第一搬線機構(4)鏡像對稱設置,第二搬線機構的結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端子進料裝置與第一端子進料裝置(5)的結構相同,第二端子進料裝置與第一端子進料裝置(5)鏡像對稱設置,第二端子進料裝置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剝皮機構(2)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剝皮機構(2)包括兩第二剝皮刀(221),兩第二剝皮刀(221)將位于其間的線材的端部剝皮;兩第一剝皮刀(632)與兩第二剝皮刀(221)對稱設置;
所述第二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的結構與第一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7)的結構相同,第二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與第一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7)鏡像對稱設置,第二剝皮后線芯檢測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端子壓著機構的結構與第一端子壓著機構(8)的結構相同,第二端子壓著機構與第一端子壓著機構(8)鏡像對稱設置,第二端子壓著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端子外觀檢測機構的結構與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的結構相同,第二端子外觀檢測機構與第一端子外觀檢測機構(9)鏡像對稱設置,第二端子外觀檢測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翻線機構的結構與第一翻線機構(10)的結構相同,第二翻線機構與第一翻線機構(10)鏡像對稱設置,第二翻線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端子插入機構的結構與第一端子插入機構(11)的結構相同,第二端子插入機構與第一端子插入機構(11)鏡像對稱設置,第二端子插入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連接器定位機構的結構與第一連接器定位機構(13)的結構相同,第二連接器定位機構與第一連接器定位機構(13)鏡像對稱設置,第二連接器定位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所述第二連接器上料機構的結構與第一連接器上料機構(12)的結構相同,第二連接器上料機構與第一連接器上料機構(12)鏡像對稱設置,第二連接器上料機構安裝在活動工作臺(1)上;
C、還包括拉線機構(3);所述拉線機構(3)包括導向板(31)、導向滑塊(32)、第三X向驅動結構(33)、第一線夾(34)、第一夾線氣缸(35)及第一支撐座(36)及第一導軌(38);所述第一支撐座(36)安裝在固定工作臺(14)上,所述導向板(31)安裝在第一支撐座(36)上,且導向板(31)Y向跨在固定工作臺(14)與活動工作臺(1)之間,所述第一導軌(38)安裝在導向板(31)側面,所述第三X向驅動結構(33)帶動導向滑塊(32)在第一導軌(38)上沿Y向移動,所述第一夾線氣缸(35)安裝在導向滑塊(32)上,第一夾線氣缸(35)帶動第一線夾(34)工作,在第三X向驅動結構(33)的驅動下,所述第一線夾(34)將壓線模組出來的線材端部拉到第二剝皮刀(221)處剝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市鷹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佛山市鷹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694898.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自動上端子機
- 下一篇:一種雙料帶裁切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