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造瘺袋及醫療穿戴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684051.6 | 申請日: | 2017-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4815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12 |
| 發明(設計)人: | 曹英豪;張亞杰;張敏;劉利龍;徐洋;蔡開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F5/445 | 分類號: | A61F5/445;A61M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吳莎 |
| 地址: | 43000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側體 插接孔 引流 引流管 造瘺袋 穿戴設備 袋體 本實用新型 相對設置 便捷性 引流物 貫穿 插接 醫療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造瘺袋和醫療穿戴設備,以解決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管的使用便捷性及引流效果差的技術問題。該造瘺袋包括袋體和引流管;其中,所述袋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體和第二側體,所述第一側體上設置有貫穿所述第一側體厚度的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二側體上設置有貫穿所述第二側體厚度的第二插接孔;所述引流管與所述第一插接孔和所述第二插接孔同時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孔與所述引流管之間設置有用于待引流物引流的引流間隙。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造瘺袋及醫療穿戴設備。
背景技術
引流管是醫療領域內用于引流的導管。引流管的使用如下:人體術后留下的引流口與引流管插接,引流管的第一端位于人體內,引流管的第二端位于人體外,人體內的待引流物由引流管的第一端通過管體后由第二端流出。
現有技術中,插接于人體的引流管的外管壁與人體引流口的內壁無法完全貼合,臨床上術后通常采用貼服開口紗布的措施,使紗布填附在引流管與引流口之間,防止待引流物由引流管與引流口之間的空隙流出,并防止引流口由于被待引流物的污染而發生感染。
上述現有技術存在以下技術問題:有些患者術后腹腔引流管周圍的待引流物的滲漏液體量特別大,采用單純覆蓋紗布的措施,極短時間內就需對紗布進行更換,不僅操作非常麻煩,而且容易造成引流口感染。特別地,對于腹腔熱灌注化療病人而言,術后腹腔殘存的大量待引流物無法及時完全從引流管引流出,該大量待引流物通過引流管與引流口之間的間隙滲出,病人在半小時內就需更換紗布。
如此,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管的使用便捷性及引流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造瘺袋,以解決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管的使用便捷性及引流效果差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造瘺袋,該造瘺袋包括袋體和引流管;其中,
所述袋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體和第二側體,所述第一側體上設置有貫穿所述第一側體厚度的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二側體上設置有貫穿所述第二側體厚度的第二插接孔;
所述引流管與所述第一插接孔和所述第二插接孔同時插接,所述第一插接孔與所述引流管之間設置有用于待引流物引流的引流間隙。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引流管與所述第二插接孔可拆卸地插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側體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吸附材料層,用于與人體吸附粘合。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吸附材料層為環形吸附層;
所述吸附層環繞在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外周。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插接筒;
所述插接筒與所述第二插接孔同軸連接;
所述引流管通過所述插接筒與所述第二插接孔插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接筒為錐形圓柱筒;
所述插接筒的較大端口與所述第二插接孔一體連接,所述插接筒的較小端口遠離所述第二插接孔;
所述引流管與所述插接筒彈性插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第一旋緊件,所述第一旋緊件與所述插接筒的外壁通過連接帶連接;
所述第一旋緊件用于封閉或敞開所述插接筒的端口。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接筒為可伸縮式折疊筒體。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袋體的下端的導流筒,以及第二旋緊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未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68405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