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水流反射式汽水混合換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683306.7 | 申請日: | 2017-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528092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2 |
| 發明(設計)人: | 張九云;王錚強;楊尚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葫蘆島中益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C3/06 | 分類號: | F28C3/06 |
| 代理公司: | 葫蘆島天開專利商標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0 | 代理人: | 魏勇 |
| 地址: | 125000 遼寧省葫蘆島***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水混合換熱器 反射式 本實用新型 蒸汽進口 換熱器 水進口 水噴嘴 傘型 蒸汽 弧形反射板 換熱器內壁 筒形換熱器 蒸汽分布器 熱效率 充分接觸 防壁流環 筒體內部 圓弧形狀 布水器 反射弧 保證 水幕 反射 環繞 覆蓋 | ||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是水流反射式汽水混合換熱器。在筒形換熱器的下部設置有蒸汽進口,與蒸汽進口連接有蒸汽分布器,換熱器內部中間部位環繞換熱器內壁設有防壁流環,在換熱器的上部設置有水進口,與水進口連接有水噴嘴,在水噴嘴上方設有圓弧形狀的反射弧板。本實用新型采用弧形反射板能夠保證水流反射后成傘型均勻分布,從而形成水幕;采用反射式布水器能夠保證水流成傘型覆蓋整個設備筒體內部,保證蒸汽能夠與水充分接觸,不損失蒸汽提高換熱效率。適宜作為汽水混合換熱器使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是熱能領域的換熱器,主要應用于蒸汽與水換熱。具體地說是水流反射式汽水混合換熱器。
背景技術
汽水混合式換熱器是依靠蒸汽、水直接接觸而進行換熱的,這種換熱方式避免了傳熱間壁及其兩側的污垢熱阻,只要蒸汽與水之間的接觸情況良好,就有較大的傳熱速率。凡允許蒸汽與水相互混合的場合,都可以采用汽水混合式換熱器。它的應用遍及化工和冶金企業、動力工程、空氣調節工程以及其它許多生產部門中。
汽水混合式換熱器內都設有布水器,布水器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勻分布,從而形成較大的水流面積,較大的水流面積更能充分的與蒸汽進行混合。傳統的汽水混合式換熱器多采用多孔板布水器,但是多孔板式布水器分布的水流都是成線性的,水流不能夠實現均勻分布,且分布面積較小,蒸汽不能與水流充分接觸,從而導致蒸汽與水混合不充分,影響換熱效果。
發明內容
為了能夠解決傳統汽水混合式換熱器由于布水器布水不均勻而影響換熱效率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水流反射式汽水混合換熱器。該換熱器通過水流反射式水分布器形成的水幕均勻分布減少蒸汽流失,解決換熱器水幕分布和蒸汽流失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方案是:
在筒形換熱器的下部設置有蒸汽進口,與蒸汽進口連接有蒸汽分布器,換熱器內部中間部位環繞換熱器內壁設有防壁流環,在換熱器的上部設置有水進口,與水進口連接有水噴嘴,在水噴嘴上方設有圓弧形狀的反射弧板。
積極效果,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弧形反射板能夠保證水流反射后成傘型均勻分布,從而形成水幕;采用反射式布水器能夠保證水流成傘型覆蓋整個設備筒體內部,保證蒸汽能夠與水充分接觸,不損失蒸汽提高換熱效率;采用防壁流裝置迫使沿筒體內壁流動的水流繼續匯聚到筒體中部與蒸汽接觸混合換熱。反射式水分布器反射后形成的水幕能夠實現更均勻的水分布,能夠保證蒸汽不流失從而充分的與水進行混合,能夠更有效的達到汽水混合式換熱器的換熱效果。適宜作為汽水混合換熱器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反射弧板,2.水進口,3.防壁流環,4.蒸汽進口,5.水噴嘴,6.蒸汽分布器。
具體實施方式
據圖所示,在筒形換熱器的下部設置有蒸汽進口4,與蒸汽進口連接有蒸汽分布器6,換熱器內部中間部位環繞換熱器內壁設有防壁流環3,在換熱器的上部設置有水進口2,與水進口連接有水噴嘴5,在水噴嘴上方設有圓弧形狀的反射弧板1。
工作過程:
蒸汽通過蒸汽分布器向筒形罐體內噴射蒸汽,使蒸汽分布在水流當中,并與從水進口輸入的水進行混合換熱,形成的熱水從排出口排出,實現了蒸汽與水熱交換,達到換熱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
1、設備進水口設置噴嘴,噴嘴的大小根據水量而定。
2、噴嘴上方設置反射弧板,噴嘴噴出的水流打到反射弧板上后形成傘形反射水幕。
3、反射弧板下方設置防壁流環,防止水流沿筒體內壁流動影響換熱效果。
4、蒸汽分布器設置在防壁流裝置下方,保證蒸汽能夠與水充分混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葫蘆島中益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葫蘆島中益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68330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