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聚風風力發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521714.2 | 申請日: | 2017-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476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4 |
| 發明(設計)人: | 王卓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卓 |
| 主分類號: | F03D1/04 | 分類號: | F03D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細軟智谷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付登云 |
| 地址: | 43700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中心軸 風力發電裝置 風力發電機 擋風蓋 隔斷板 轉向管 聚風 本實用新型 上端 水平管 下端 風力發電領域 周向均勻分布 風力發電 發電效率 進風區域 進風通道 進風裝置 豎直設置 下端位置 出風口 聚攏 口緣 內壁 葉片 風向 配合 | ||
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發電領域,特別是一種能夠聚集周圍方向來風、提高風力發電效率的聚風風力發電裝置。進風裝置包括豎直設置的中心軸,在該中心軸的柱面上設置有三塊周向均勻分布的隔斷板,形成三個進風區域;中心軸上端連接擋風蓋的中心位置,下端連接到轉向管的內壁上,隔斷板上端連接擋風蓋,下端連接到轉向管的口緣以下但高于中心軸的下端位置,形成三個進風通道;水平管的出風口的位置與風力發電機的葉片的位置對應。本實用新型的聚風風力發電裝置,通過擋風蓋、中心軸、隔斷板、轉向管、水平管以及風力發電機等的配合,能夠將各個方向吹來的風聚攏收集,使得風向集中吹向風力發電機,大大地提高了分離發電效率。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發電領域,特別是一種能夠聚集周圍方向來風、提高風力發電效率的聚風風力發電裝置。
背景技術
發電的方式主要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以及風力發電等。
火力發電主要是采用燒煤產生熱量,然后通過蒸汽機帶動轉子轉動來實現發電,這種方式環境污染大、發電效率低,而且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不利于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
水力發電主要是將水的勢能通過葉輪轉化為轉子的動能,再通過轉子切割定子來發電,這種方式清潔、方便,逐漸成為發電的主流。
核電發電,更加方便,但是需要消耗核原料,核原料是戰略重點物資,經不起消耗。
還有一種方式是風力發電,是直接利用風力觸動葉片,再以葉片帶動轉子,轉子切割定子來發電,這種方式相當的清潔、干凈,但是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比較嚴重,比如有時候風多且大,但是有時候風少而且小,甚至是小到不能推動葉片,大大降低了風力發電的效率。此外,風向會隨時改變,而風力發電機的葉片不能夠隨之改變方向,大大降低了風力發電的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聚集周圍方向來風、提高風力發電效率的聚風風力發電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技術方案是:聚風風力發電裝置,包括依次設置的擋風蓋、進風裝置、轉向管、水平管以及風力發電機,所述的進風裝置包括豎直設置的中心軸,在該中心軸的柱面上設置有三塊周向均勻分布的隔斷板,形成三個進風區域;所述的中心軸上端連接擋風蓋的中心位置,下端連接到轉向管的內壁上,所述的隔斷板上端連接擋風蓋,下端連接到轉向管的口緣以下但高于中心軸的下端位置,形成三個進風通道;所述的轉向管配合有轉向管支撐裝置,所述的水平管配合有水平管支撐裝置,該水平管的出風口的位置與風力發電機的葉片的位置對應。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轉向管支撐裝置包括三根支撐在轉向管底部的支撐桿,三根所述的支撐桿的頂端的延長線匯聚于一點,且底端依次連線成等邊三角形。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支撐桿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水平管支撐裝置包括多組支撐套和支撐座,所述的支撐套套裝固定在水平管上,該支撐套的底部與支撐座的頂部連接。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支撐套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支撐座采用混凝土澆筑而成。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進風通道處設置有粗過濾網。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的轉向管與水平管的連接處設置有連接套。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連接套與連接處配合有密封墊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卓,未經王卓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52171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