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帽形防撞梁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509477.8 | 申請日: | 2017-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9768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07 |
| 發明(設計)人: | 魏學;孫兆友;邢金昕;張宏;周興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9/02 | 分類號: | B60R19/02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威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楊濱 |
| 地址: | 110044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撞梁 帽形 輔助定位孔 加強筋 線束孔 圓孔 車型 橫向方向設置 本實用新型 帽形結構 主定位孔 定位孔 支撐板 通用 外板 車間 配置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帽形防撞梁結構,外板支撐板的下方設置有防撞梁,防撞梁為帽形結構,橫向方向設置有兩個水平方向的加強筋,帽形防撞梁一側設置有兩個圓孔,分別為線束孔與輔助定位孔,線束孔與輔助定位孔位于兩條加強筋之間,線束孔的直徑小于輔助定位孔的直徑,帽形防撞梁的另一側設置有一個圓孔,為主定位孔,主定位孔位于兩條加強筋的一側;優點是實現多款車型、同款多配置車型通用,實現車間輸送通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防撞梁,具體說是一種帽形防撞梁結構。
背景技術
在汽車業飛速發展的今天,車型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車型的紛繁變化要求同一車間可生產多款及同款不同配置的多種車型。在降低單車成本的同時也需要降低生產線成本。圓管防撞梁接觸面積小,防護空間明顯小于帽形防撞梁,對乘客易形成傷害,圓管防撞梁在斷裂處有可能形成尖角,對乘客安全有隱患;而帽形防撞梁接觸面積大,在斷裂處不會形成尖角,在正面碰撞中,圓管防撞桿太強,有可能會鎖死車門,而帽形防撞梁則不會,同時帽形防撞梁可以傳導部分能量,圓管防撞桿是直桿,不能按車門弧度設計,所以一般其靠車門較遠;而帽形防撞梁可以根據車門弧度進行設計,更好的利用車門內空間,同時使防撞梁靠車門板更近,也就能更早更好的發揮其吸能的作用,熱處理圓管防撞桿的焊接性能比較差,在側碰過程中可能發生支架脫落或者管子焊縫發生失效,吸能效果大大降低;雙相鋼(1000DP)或者馬氏體鋼(1200M)的含碳量很低(0.15%左右),其制造的帽形防撞梁使用傳統的焊接方法(點焊、MAG、激光、高頻焊等)均可達到良好的焊接效果,本發明就是為我公司M8x平臺所有車型開發的帽式防撞梁結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合理的鈑金件設計實現多款車型、同款多配置車型通用,實現車間輸送通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帽形防撞梁結構,包括外板支撐板,其技術要點是:外板支撐板的下方設置有防撞梁,防撞梁為帽形結構,橫向方向設置有兩個水平方向的加強筋,帽形防撞梁一側設置有兩個圓孔,分別為線束孔與輔助定位孔,線束孔與輔助定位孔位于兩條加強筋之間,線束孔的直徑小于輔助定位孔的直徑,帽形防撞梁的另一側設置有一個圓孔,為主定位孔,主定位孔位于兩條加強筋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及有益效果是:在降低單車成本的同時也需要降低生產線成本。帽形防撞梁接觸面積大,在斷裂處不會形成尖角,帽形防撞梁可以傳導部分能量,還可以根據車門弧度進行設計,更好的利用車門內空間,同時使防撞梁靠車門板更近,也就能更早更好的發揮其吸能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 汽車現有車門管式防撞梁焊接狀態;
圖2本實用新型車門帽式防撞梁焊接狀態;
圖3帽式防撞梁具體結構;
附圖標記如下:1、外板加強件 2、外板支撐板 3、管式防撞梁 4、帽式防撞梁5、輔助定位孔 6、線束孔 7、加強筋 8、主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帽形防撞梁結構,包括外板支撐板2,其中:外板支撐板的下方設置有防撞梁,防撞梁為帽形結構,橫向方向設置有兩個水平方向的加強筋7,帽形防撞梁一側設置有兩個圓孔,分別為線束孔6與輔助定位孔5,線束孔與輔助定位孔位于兩條加強筋之間,線束孔的直徑小于輔助定位孔的直徑,帽形防撞梁的另一側設置有一個圓孔,為主定位孔8,主定位孔位于兩條加強筋的一側。
車門防撞梁安裝在車門下部,通過二層點焊來實現它與內板之間的搭接,定位方式采用Y向圓孔主定位,長圓孔輔定位,此加強件對車門總成重量既不會增加很多,同時搭接結構抵抗變形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具體結構見圖2和圖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未經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50947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