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水下全景三維成像拖體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508252.0 | 申請日: | 2017-1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68967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03 |
| 發明(設計)人: | 任申真;張作瓊;劉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科探海(蘇州)海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S15/89 | 分類號: | G01S15/89;G01S7/52;G01S7/521;G01S7/539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匯誠永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張歡勇 |
| 地址: | 215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拖體 成像組件 接收基陣 發射基 殼架 發射電子 發射組件 接收組件 三維成像 電子艙 附體 蒙皮 全景 外圍 互聯 本實用新型 合成孔徑 接收陣元 三維信號 聲波頻率 探測成像 左右兩側 高分辨 平板狀 拖曳架 尾翼板 舵板 航跡 面陣 障板 裝配 對稱 三維 掩埋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下全景三維成像拖體,包括拖體殼架和成像組件;所述拖體殼架內裝配有成像組件,所述拖體殼架包括骨架、蒙皮和外圍附體,所述蒙皮內設置有成像組件;所述外圍附體包括尾翼板、舵板和拖曳架,所述成像組件包括接收組件和發射組件,所述接收組件包括障板與接收陣元構成的接收基陣、互聯纜和接收電子艙;所述發射組件包括發射基陣、互聯纜和發射電子艙;所述接收基陣置于拖體前端、所述發射基陣置于接收基陣后部;所述接收電子艙和發射電子艙對稱置于發射基陣左右兩側;本新型采用平板狀拖體外形、下視三維面陣、10kHz的聲波頻率,通過航跡向上的合成孔徑處理來實時、高分辨處理三維信號,實現大深度掩埋目標的探測成像。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下全景三維成像技術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下全景三維成像拖體;主要適用于海洋探測領域,通過拖曳平臺的拖帶,可對設定海域內懸浮、沉底和掩埋目標及海底地形地貌進行探測。
背景技術
隨著海洋技術、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既給海洋裝備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海洋裝備的能力需求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海洋探查裝備的要求從近海延展到中遠海,從水中懸浮、沉底目標擴展到海底以下地質層及掩埋目標。因此,對可探測懸浮、沉底和掩埋目標的海洋全景三維探查系統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傳統海洋探查裝備包括聲學、光學和磁學探查裝備;首先,光學探查裝備是利用激光或可視光進行可視化的觀察探測,存在探測距離近且探測效果過度依賴水質清澈度等致命性缺點,至今還沒有可滿足工程使用的裝備投入使用;其次,磁學探查裝備存在作用距離近、分辨率低、探測能力有限(如不能探測非金屬目標等)、虛警率高和對拖曳平臺有苛刻的要求(如消磁等)等缺點,應用范圍相對有限,主要應用于海底礦藏探測領域;再次,聲學探查裝備是利用聲波反射進行探查的裝備,根據聲波頻率可以分為次聲和成像探查裝備兩種;次聲探查裝備的探測聲波頻率低于20Hz,成像探查裝備的探測聲波頻率高于5kHz。次聲探查裝備主要存在分辨率低的缺點,不能用于小目標探測,主要應用于海底礦藏探測領域。
現有技術中,成像探查裝備主要有側掃聲吶、前視多波束聲吶、下視多波束聲吶、淺地層剖面儀等。這些聲吶各有特點,但也存在著多項缺點:1、均不能完成全景三維成像需求;2、傳統淺地層剖面儀存在著探測效率低、分辨率低的缺陷,一般只能用于探測較粗的管線目標或較大范圍的淺地層剖面,不適合用來探測較小的掩埋目標;3、淺地層剖面儀為二維成像,只能獲得設備下方的剖面圖像。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下全景三維成像拖體,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采用平板狀的拖體外形和下視三維面陣配置以及中心頻率為10kHz的低頻率聲吶基陣,通過航跡向上的合成孔徑處理、基于功率譜密度分布的改進脈沖壓縮方法、基于灰度分布的正下方底混響抑制方法、基于底跟蹤的自適應分辨率修正方法來實時、高分辨處理三維信號;提高了掩埋目標的信噪比和成像分辨率,在該拖體中,有效地解決了探測掩埋深度與成像分辨率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大深度掩埋目標的探測成像;同時,提高了拖曳姿態穩定性,并簡化了拖體結構、降低了拖體的重量和尺寸,突出提高拖體姿態穩定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水下全景三維成像拖體,包括拖體殼架和成像組件,其特征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科探海(蘇州)海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中科探海(蘇州)海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50825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