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面蝕刻AG玻璃手機蓋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438048.6 | 申請日: | 2017-11-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581669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06 |
| 發明(設計)人: | 葉志明;詹海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文山科泰豐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3C15/00 | 分類號: | C03C15/00;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 11344 | 代理人: | 羅東 |
| 地址: | 663100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眩光層 玻璃板本體 空氣面 蝕刻 本實用新型 化學蝕刻 手機蓋板 雙面蝕刻 智能手機 密封面 玻璃 手機配件 上表面 下表面 生產成本 封面 | ||
本實用新型屬于手機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智能手機的雙面蝕刻AG玻璃手機蓋板。由玻璃板本體、空氣面防眩光層、密封面防眩光層組成,所述的玻璃板本體的厚度為3.05?3.15mm,所述的空氣面防眩光層通過化學蝕刻的方式蝕刻在玻璃板本體的上表面上,所述的密封面防眩光層通過化學蝕刻的方式蝕刻在玻璃板本體的下表面上,所述的空氣面防眩光層和密封面防眩光層的厚度均為0.05?0.07mm。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生產成本低等特點,能夠很好的適用于各類智能手機。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手機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智能手機的單面蝕刻AG玻璃手機蓋板。
背景技術
AG玻璃又稱防眩光玻璃,是表面霧霧有點磨砂效果的玻璃,AG玻璃的作用是將規則反射光打散變成漫反射光。AG玻璃根據加工工藝不同基本上分為三種:噴涂AG、鍍膜AG、化學蝕刻AG。目前,應用于手機蓋板生產中的主要是噴涂AG和鍍膜AG。
噴涂AG玻璃。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噴涂設備噴到玻璃表面,在玻璃表面附著一層涂層來達到防眩光的效果。噴涂通過噴槍或碟式霧化器,借助于壓力或離心力,分散成均勻而微細的霧滴,施涂于玻璃表面的涂裝方法。其優點是這種加工工藝方便和快捷,生產效率較高,可以很方便的加工出不同光澤度和霧度值AG玻璃產品。所以在AG玻璃市場還是占有一定的份額。但是噴涂AG玻璃難在AG玻璃常規檢測的光澤度和粗糙上做很明顯的調整,因環境與使用因素會造成AG層剝落。噴涂AG表面的耐磨擦性能較差,根據業內人士用鋼絲小球摩擦測試不足5000次。
鍍膜AG玻璃,防眩光鍍膜是一種霧化鍍膜技術,AG防眩光膜行業術語叫偏光片表面處理,是偏光片表面處理的一種。通過對偏光片的表面進行微細凹凸加工,防止光直射入眼睛,從而有效減少眩光和反,最初應用于汽車后視鏡上。鍍膜AG玻璃的加工工藝決定了它的數值很難做出改變,而且因為硬度不高,鍍膜AG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就刮痕累累,且手寫觸感與一般手寫於紙上觸感相距甚遠,所以應用范圍較為局限,基本只應用于汽車后視鏡上,少量應用于電視屏幕玻璃和導航儀器玻璃上面。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單面蝕刻AG玻璃手機蓋板。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雙面蝕刻AG玻璃手機蓋板,由玻璃板本體、空氣面防眩光層、密封面防眩光層組成,所述的玻璃板本體的厚度為3.05-3.15mm,所述的空氣面防眩光層通過化學蝕刻的方式蝕刻在玻璃板本體的上表面上,所述的密封面防眩光層通過化學蝕刻的方式蝕刻在玻璃板本體的下表面上,所述的空氣面防眩光層和密封面防眩光層的厚度均為0.05-0.07mm。
所述的玻璃本體上還開設有相機孔、麥克風孔、聽筒孔和按鍵孔。
所述的玻璃本體為長方形,玻璃本體的四角為圓角。
所述的密封面防眩光層四周還設有粘接劑。
所述的空氣面防眩光層和密封面防眩光層均為啞光漫反射面。
所述的空氣面防眩光層和密封面防眩光層的光澤度均為70Gs,光的透過率均為90%,霧度均為4.7%。
化學蝕刻AG玻璃,它是經過特殊的化學工藝處理制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化學蝕刻得到的AG玻璃手機蓋板,其耐磨性較好,是傳統的噴涂AG玻璃的3倍;2、本實用新型的防眩光層的蝕刻深度為0.05-0.07mm,AG處理后表面本質仍為玻璃,產品壽命與強化玻璃相當;3、本實用新型的光澤度均為70Gs,光的透過率均為90%,霧度均為4.7%,不但能夠防止眩光,而且還能還使反光度下降,減少光影;4、本實用新型采用正反面都進行化學蝕刻處理,得到的手機蓋板對光的折射效果更好,能夠更好的方式眩光;5、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生產成本低等特點,能夠很好的適用于各類智能手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文山科泰豐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文山科泰豐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43804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