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細菌識別的微流控糖修飾芯片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384228.0 | 申請日: | 2017-10-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347548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1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沐;卓峻峭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沐 |
| 主分類號: | C12M1/00 | 分類號: | C12M1/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30 重慶市沙***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細菌 識別 微流控糖 修飾 芯片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細菌識別的微流控糖修飾芯片,包括微流控芯片主體和與其連接的驅動裝置,所述微流控芯片主體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玻璃基片、PDMS中間層和PDMS蓋片層;所述玻璃基片表面具有單糖、寡糖或多糖修飾層;所述PDMS中間層設有多條平行的微流道,所述微流道的底部為玻璃基片表面的修飾層;所述PDMS蓋片層上設有多組進樣口和出樣口,同組進樣口和出樣口分別連通于微流道兩端;所述修飾層與微流道的形狀相對應。其結構簡單,能夠快速準確識別表達I型菌毛的細菌。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化分析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細菌識別的微流控糖修飾芯片。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人們將能夠與單糖、寡糖或多糖結合的大腸桿菌屬菌稱為表達I型菌毛的大腸桿菌屬菌,同時在腸道桿菌中也發現了表達I型菌毛的細菌,如腸炎沙門氏菌等,這些大多為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易通過食品流通環節感染人群。因此,對食品、飲料生產中表達I型菌毛的細菌的快速、高效識別檢測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細菌識別的微流控糖修飾芯片,其結構簡單,能夠快速準確識別表達I型菌毛的細菌。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細菌識別的微流控糖修飾芯片,包括微流控芯片主體和與其連接的驅動裝置,所述微流控芯片主體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玻璃基片、PDMS中間層和PDMS蓋片層;所述玻璃基片表面具有單糖、寡糖或多糖修飾層;所述PDMS中間層設有多條平行的微流道,所述微流道的底部為玻璃基片表面的修飾層;所述PDMS蓋片層上設有多組進樣口和出樣口,同組進樣口和出樣口分別連通于微流道兩端;所述修飾層與微流道的形狀相對應。
進一步,所述微流道平行設置,相鄰微流道之間的間距與檢測儀器的孔板槽的間距相匹配。
進一步,所述玻璃基片表面具有甘露糖修飾層。
進一步,所述玻璃基片的長度為50~100mm,寬度為10~40mm。
進一步,所述微流道的數量為2~8條。
進一步,所述微流道的長度為10~30mm,寬度為0.5~3mm,高度為0.5~1mm。
進一步,所述PDMS蓋片層的厚度為0.5~1mm。
進一步,所述驅動裝置為微泵、壓力驅動或利用虹吸原理提供驅動力,用于控制微流道內流體流速,所述微泵、壓力驅動或利用虹吸原理提供驅動力均是現有微流控芯片技術中的常用手段。
進一步,所述微泵與出樣口連接,通過負壓進樣調節微流控芯片通道內流體流速。
本實用新型通過玻璃基片表面的單糖、寡糖或多糖修飾層,且設置的微流道底部為玻璃基片表面的修飾層,使得流體經過微流道時與玻璃基片表面的單糖、寡糖或多糖修飾層接觸,進而表達I型菌毛的細菌與單糖、寡糖或多糖結合,能夠快速識別出表達I型菌毛的細菌。并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圖。
圖中,1—PDMS蓋片層,11—進樣口,12—出樣口,2—PDMS中間層,21—微流道,3—玻璃基片,31—修飾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沐,未經張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38422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套箍抗冰結構
- 下一篇:一種臥式混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