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減震抗震鞋底及其運動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383277.2 | 申請日: | 2017-10-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444381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5 |
| 發明(設計)人: | 陳國仲;戴納·尼德瑞;姚志剛;歐錦瑩;史志穎 | 申請(專利權)人: | 利郎(中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3B13/18 | 分類號: | A43B13/18;A43B13/22;A43B13/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200 福建省泉州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減震凹槽 抗震 減震 彎曲部 運動鞋 注塑 輕質塑性材料 本實用新型 緩沖減震 塑性材料 彎曲凹槽 斜邊凹槽 運動過程 輻射狀 腳掌處 受力 腳底 腳跟 傷害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減震抗震鞋底及其運動鞋,所述鞋底由塑性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在腳跟設有減震凹槽101,在腳掌處設有減震凹槽102,在鞋底彎曲部有由內側向外側呈輻射狀的3~4條彎曲凹槽103,在彎曲部外側設有斜邊凹槽104;鞋底整體選用輕質塑性材料注塑而成。鞋底各減震凹槽的設定,適合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腳底的受力緩沖減震抗震,避免運動造成的傷害。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鞋底及其運動鞋,具體涉及一種減震抗震鞋底及其運動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鞋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現在全民運動的環境下,運動鞋的所占份額越來越大,慢跑、各類球類運動已成為全民運動的首選。
根據人體運動的一般情況,人在走路或跑步的過程中,大部分人是后腳跟先著地,再過渡到腳掌,最后腳掌離地,完成一組動作;在跳躍落地過程中,大部分人是腳掌先著地,再逐步緩沖過渡到腳跟處,最終主要重要由腳跟部分承受主要下落力量。現有減震抗震鞋底一般在鞋底添加減震片、減震氣囊,該方法生產工藝較復雜且成本較高;并且一般僅設置在鞋跟處,未考慮周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輕質減震抗震鞋底,由塑性材料注塑而成,包含鞋體本體,設置于鞋體上部的墊片,設置于鞋體底面的耐磨片,其特征在于在腳跟設有減震凹槽101,在腳掌處設有減震凹槽102,在鞋底彎曲部有由內側向外側呈輻射狀的3~4條彎曲凹槽103,在彎曲部外側設有斜邊凹槽104。
進一步的,各凹槽深度,鞋跟減震凹槽101>腳掌的減震凹槽102>斜邊凹槽104≥彎曲凹槽103,例如鞋跟減震凹槽101的深度為7~15mm,腳掌的減震凹槽102深度為4~7mm,彎曲凹槽103深度為1~3mm,在彎曲部外側設有斜邊凹槽104的深度為1~3mm。
進一步的,為增加鞋底的摩擦系數,強化鞋底抓地力,可在鞋底設置花紋。
人在走路或跑步的過程中,大部分人是后腳跟先著地,再過渡到腳掌,最后腳掌離地,完成一組動作;鞋跟的減震凹槽101在受到壓力情況下,由于減震凹槽101中間鏤空,在人體壓力作用下,減震凹槽101使壓力向兩側擴散并產生一定的塑形變現,從而起到抗震減震的作用;在腳掌離地的時候,人體主要壓力由腳掌承受,腳掌的減震凹槽102同樣起到緩沖作用,避免鞋底過硬造成損傷。
鞋底彎曲部有由內側向外側呈輻射狀的3~4條彎曲凹槽103,有助于鞋底正常使用時候的彎曲,避免鞋底過硬對腳造成的磨損,并具有增加鞋底抓地力的效果。
在人跳躍落地過程中,力量由腳掌過渡到腳跟,減震凹槽102起到第一次的抗震減震作用,減震凹槽101起到第二次的抗震減震作用。
斜邊凹槽104設置在鞋底外側,避免腳底外側先著地情況下,起到緩沖調節作用,避免腳部的扭傷。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0、鞋底俯視圖;11、墊片;12、鞋體本體;13、耐磨片;101、腳跟減震凹槽;102、腳掌減震凹槽;103、彎曲凹槽;104、斜邊凹槽。
圖2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0、鞋底俯視圖;11、小底;12、中底;13、大底;101、腳跟減震凹槽;102、腳掌減震凹槽;103、彎曲凹槽;104、斜邊凹槽。
具體實施例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利郎(中國)有限公司,未經利郎(中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38327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