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具有緊湊結構的直線作動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292467.3 | 申請日: | 2017-10-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470717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8 |
| 發明(設計)人: | 夏占;陳瀟;鞠毅;陳躍平;黃田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16H25/20 | 分類號: | F16H25/20;F16H25/24;H02K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譜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57 | 代理人: | 羅建書 |
| 地址: | 200031***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缸筒前端 缸筒 絲杠 螺母 本實用新型 緊湊結構 推桿組件 作動機構 滑槽 左端 軸承 推桿 支撐導向裝置 磁石組件 導向支撐 導向裝置 推桿導向 推桿套筒 限位開關 支撐軸承 耳軸板 防旋轉 固定板 后支撐 前支撐 法蘭 伸進 伸入 伸出 支撐 加工 配合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緊湊結構的直線作動機構,其中絲杠(1)左端由位于軸承前支撐(81)和軸承后支撐(82)間的支撐軸承組(8)支撐;絲杠(1)右端裝有支撐導向裝置(9)且伸進推桿組件(4)的推桿套筒內;推桿組件(4)左端與絲杠(1)上的螺母(2)相接,右端由裝于缸筒前端蓋(7)內的推桿導向套做導向支撐,并伸出缸筒前端蓋(7);缸筒(3)上有滑槽(31);固定在螺母(2)上的防旋轉導向裝置(5)部分伸入缸筒(3)的滑槽(31)中;耳軸板(13)固定在固定板(10)和缸筒前端蓋(7)的前后側;限位開關(12)裝在缸筒(3)上,與其配合的磁石組件固定在推桿法蘭上。本實用新型能降低加工成本,且結構緊湊。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直線作動機構,尤其涉及一種具有緊湊結構的直線作動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在數字技術及微處理技術等的推動和影響下,人們對設備執行終端的性能和運行位置的精度控制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液壓、氣動執行機構由于其位置可控性差、維修不便、系統結構復雜、靈敏性差、環境敏感度高,且會造成較大的泄露及噪聲污染等特點,已難以適應當今工業發展的需要。而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制約電力驅動的調速控制及功率密度等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于是電驅設備已逐漸成為當前驅動技術領域新的大趨勢。
電驅設備中,作為直線作動機構的電動執行器之一的伺服電動缸(以下簡稱電動缸)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動力基礎部件,它作為集成度和精密度較高的直線作動機構,可將電機的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
在已知的具有絲杠螺母的直線作動機構中,以伺服電動機作為動力,帶動絲杠旋轉,并通過約束螺母的旋轉且要保證螺母的直線運動導向,來實現與螺母連接的推桿組件的直線運動。
傳統的防旋轉導向裝置通常是通過在螺母上開有滑槽結構,同時在缸筒的內表面固定有防旋轉條,來約束螺母的旋轉運動并保證了螺母的直線運動導向,這樣無可避免的會對螺母進行特殊的設計和加工,而且會造成整個電動缸的尺寸過大,導致設備的加工成本也會上升、占用空間也會增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具有緊湊結構的直線作動機構,其能夠降低加工成本,且能夠減小電動缸的尺寸,從而使得直線作動機構的結構更為緊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實用新型提供提供一種具有緊湊結構的直線作動機構,其包括:
絲杠;螺母;缸筒;推桿組件;防旋轉導向裝置;緩沖限位裝置;缸筒前端蓋;支撐軸承組;軸承前支撐;軸承后支撐;支撐導向裝置;固定板;磁石組件;限位開關;耳軸板和動力單元;
所述缸筒固定在缸筒前端蓋和軸承后支撐之間;軸承后支撐和動力單元的電動機平行固定在固定板上;
絲杠的左端由安裝于軸承前支撐和軸承后支撐之間的支撐軸承組支撐;絲杠的右端裝有支撐導向裝置,且伸進推桿組件的推桿套筒內部;所述推桿組件左端與絲杠上的螺母相接;推桿組件右端由安裝于缸筒前端蓋內的推桿導向套做導向支撐,并伸出缸筒前端蓋;絲杠的運轉由動力單元提供動力;
所述缸筒上開有滑槽;安裝在所述螺母上的防旋轉導向裝置部分伸入缸筒的滑槽中;
所述耳軸板固定在固定板和缸筒前端蓋的前側和后側;
所述缸筒上安裝有限位開關,與限位開關配合使用的磁石組件固定在推桿組件的推桿法蘭上。
更優選地,所述螺母兩側端對稱開有平面;所述防旋轉導向裝置為兩個,每個防旋轉導向裝置的一面固定在所述螺母側端的平面上,另一面伸入所述缸筒的滑槽中,并能夠沿著所述滑槽做直線運動。
更優選地,所述防旋轉導向裝置包括:
導向鍵、導向鍵套和導向鍵螺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29246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