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減速機軸端悶蓋防漏油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148869.6 | 申請日: | 2017-09-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111899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16 |
| 發明(設計)人: | 蔣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威能奇傳動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29 | 分類號: | F16H57/029;F16H57/031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50212 | 代理人: | 孫根 |
| 地址: | 408527***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減速 機軸 端悶蓋防 漏油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減速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減速機軸端悶蓋防漏油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減速機依然存在箱體漏油的情況,其主要是在悶蓋部位因潤滑油堆積而發生漏油現象,或者由于減速機箱體內外壓力差在悶蓋部位發生潤滑油泄漏,或者悶蓋與軸承座之間的密封墊圈老化造成漏油;另外,在減速機工作過程中,特別是高速軸在高速轉動下引起的油液飛濺到悶蓋上,也會引起悶蓋部位漏油;從而造成環境污染,易導致設備故障,減少減速機的使用壽命,并增加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減速機軸悶蓋部位漏油的問題,提供一種減速機軸端悶蓋防漏油結構,能夠有效防止悶蓋部位漏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減速機軸端悶蓋防漏油結構,包括減速箱體、軸、軸承座、軸承以及悶蓋;所述軸承座一端伸入箱體內并與箱體固定連接,軸的端部通過軸承與軸承座伸入箱體的一端相連;所述悶蓋通過連接螺栓與軸承座位于箱體外側的一端相連,并將軸承座的端部封閉;其特征在于:所述悶蓋內側具有一管狀結構的定位套,該定位套遠離悶蓋的一端與軸承緊貼,其外側與軸承座的內側緊貼,并且,在定位套與軸承座之間設有一O型圈;在定位套的下側設有至少一回油孔,在軸承座的下側,對應回油孔設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孔通過回油通道與箱體連通。
進一步地,在回油孔與軸承之間設有一擋油板;所述擋油板由磁性塑料板制成,并與悶蓋平行,在擋油板上開設有若干通孔。
進一步地,在軸承座內側,設有繞其內側一周的卡槽,所述擋油板卡設于該卡槽內。
進一步地,在擋油板的邊緣設有繞擋油板一周并將擋油板邊緣包覆的橡膠套;該橡膠套將擋油板與卡槽之間的間隙密封。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結構簡單,通過在悶蓋內側設置定位套,且定位套與軸承座緊貼,從而使進入定位套的油液直接進入定位套內;即便是飛濺的油液,也會落在定位套內,而不會因飛濺到悶蓋上而造成油液在悶蓋與軸承座之間的間隙處積存和泄漏。
2、在定位套和軸承座的下側設置回油孔和回油通道,能夠使定位套內的油液經回油孔和回油通道回流到箱體內,并且避免了軸承兩側形成壓力差,從而有效防止油液從悶蓋與軸承座之間的間隙處泄漏。
3、在定位套和軸承座之間設置O型圈,能夠防止油液流至悶蓋與軸承座的貼合處,進一步有效地防止了油液的泄漏。
4、通過在悶蓋與回油槽之間設置磁性擋油板,這樣,軸與軸承相互磨損產生的鐵削會吸附在擋油板上,從而無法隨油液進入回油孔及回油通道,進而保證了回油槽和回油通道的暢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擋油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2—軸,3—軸承座,4—軸承,5—悶蓋,6—定位套,7—O型圈,8—回油孔,9—回油通道,10—擋油板,11—通孔,12—橡膠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參見圖1、圖2,一種減速機軸端悶蓋防漏油結構,包括減速箱體1、軸2、軸承座3、軸承4以及悶蓋5。所述軸承座3一端伸入箱體1內并與箱體1固定連接,軸2的端部通過軸承4與軸承座3伸入箱體1的一端相連;所述悶蓋5通過連接螺栓與軸承座3位于箱體1外側的一端相連,并將軸承座3的端部封閉;具體實施時,在悶蓋5與軸承座3之間設有密封墊圈,以使密封效果更好。所述悶蓋5內側具有一管狀結構的定位套6,該定位套6遠離悶蓋5的一端與軸承4緊貼,其外側與軸承座3的內側緊貼,從而使進入定位套6的油液直接進入定位套6內;即便是飛濺的油液,也會落在定位套6內,而不會因飛濺到悶蓋5上而造成油液在悶蓋5與軸承座3之間的間隙處積存和泄漏。并且,在定位套6與軸承座3之間設有一O型圈7(O型密封圈);能夠防止油液流至悶蓋5與軸承座3的貼合處,進一步有效地防止了油液的泄漏。
在定位套6的下側設有至少一回油孔8,在軸承座3的下側,對應回油孔8設有回油通道9,所述回油孔8通過回油通道9與箱體1連通;能夠使定位套6內的油液經回油孔8和回油通道9回流到箱體1內,并且避免了軸承4兩側形成壓力差,從而有效防止油液從悶蓋5與軸承座3之間的間隙處泄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威能奇傳動技術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威能奇傳動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14886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