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1016716.6 | 申請日: | 2017-08-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324304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8 |
| 發明(設計)人: | 黃少林;王書功;張仁旭 | 申請(專利權)人: | 金華市榮科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46/00 | 分類號: | B01D46/00;F04C29/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師事務所 33233 | 代理人: | 陸永強 |
| 地址: | 3210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動 渦旋 壓縮機 前置 過濾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屬于壓縮機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包括過濾箱,所述的過濾箱通過輸氣管與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吸氣口相連接,所述的過濾箱內設置有分隔板,所述的分隔板將過濾箱分隔成過濾室和氣體存儲室,所述的過濾室內設有過濾組件,分隔板上開設有連通過濾室和氣體存儲室的通口,過濾箱上開設有與過濾室相連通的進氣口以及與氣體存儲室相連通的出氣口。優點在于:外界空氣首先通過前置過濾裝置過濾后才能進入到電動渦旋壓縮機中,從而避免外界的固體塵埃進入到電動渦旋壓縮機造成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動、定盤間的摩擦損失。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壓縮機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
背景技術
渦旋壓縮機是一種容積式壓縮的壓縮機,壓縮部件由動渦旋盤和靜渦旋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動、靜渦旋盤的相對公轉運動形成封閉容積的連續變化,實現壓縮氣體的目的。主要用于空調、制冷、一般氣體壓縮以及用于汽車發動機增壓器和真空泵等場合,可在很大范圍內取代傳統的中、小型往復式壓縮機。壓縮機工作時,動、定盤之間,防自轉機構與配合鍵槽之間,曲軸與主、副軸承之間接觸并發生相對滑動等,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損失。動、定盤間的摩擦損失指的是壓縮機工作腔內的摩擦損失,主要有:1動、定盤的渦旋線、齒頂、底面的加工精度、平面度、位置度等沒有達到要求造成。2壓縮機整機含塵量較高,或固體塵埃(如焊渣、加工余屑等)顆粒直徑過大造成。從而造成壓縮機工作腔內異常摩擦,嚴重時甚至影響壓縮機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能對進入壓縮機的空氣進行前過濾,避免因含塵造成摩擦損失的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濾箱,所述的過濾箱通過輸氣管與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吸氣口相連接,所述的過濾箱內設置有分隔板,所述的分隔板將過濾箱分隔成過濾室和氣體存儲室,所述的過濾室內設有過濾組件,分隔板上開設有連通過濾室和氣體存儲室的通口,過濾箱上開設有與過濾室相連通的進氣口以及與氣體存儲室相連通的出氣口。
在上述的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中,所述的過濾組件包括殼體,所述的殼體上開有進口和出口,殼體內設置有依次嵌套的第一濾芯筒、第二濾芯筒和第三濾芯筒,所述的殼體內壁和第一濾芯筒之間形成第一過濾腔,所述的第一濾芯筒和第二濾芯筒之間形成第二過濾腔,所述的第二濾芯筒和第三濾芯筒之間形成第三過濾腔,進口與第一過濾腔相通,出口與第三濾芯筒的內腔相通。
在上述的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中,所述的第一過濾腔、第二過濾腔和第三過濾腔的厚度依次減小。
在上述的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中,所述的出口通過連接管與通口相連接,所述的連接管上設置有氣泵,所述的氣體存儲室內設有氣壓傳感器。
在上述的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中,所述的過濾箱外設置有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別與氣泵、氣壓傳感器相連接。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前置過濾裝置的優點在于:外界空氣首先通過前置過濾裝置過濾后才能進入到電動渦旋壓縮機中,從而避免外界的固體塵埃進入到電動渦旋壓縮機造成電動渦旋壓縮機的動、定盤間的摩擦損失。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過濾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過濾箱1、輸氣管2、分隔板3、過濾室4、氣體存儲室5、過濾組件6、通口7、進氣口8、出氣口9、殼體10、進口11、出口12、第一濾芯筒13、第二濾芯筒14、第三濾芯筒15、第一過濾腔16、第二過濾腔17、第三過濾腔18、內腔19、連接管20、氣泵21、氣壓傳感器22、控制器23。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金華市榮科機械有限公司,未經金華市榮科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01671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