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粉煤灰脫碳設備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21008010.5 | 申請日: | 2017-08-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325312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8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榮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杭縣惠眾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7B9/00 | 分類號: | B07B9/00;B07B1/20;B07B4/08;B01F7/18;B01F7/00;B01F1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4200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粉煤 脫碳 設備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粉煤灰脫碳設備,包括本體和儲料桶,所述本體的下方固定連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內部栓接有電動機,所述電動機的頂端連接有攪拌棒,所述攪拌棒的頂端焊接有攪拌葉,所述本體的兩側栓接有鼓風機,所述儲料桶與本體頂端的內壁栓接有聯接板,所述本體的上表面固定有蓋板,所述蓋板的上方栓接有料泵,所述料泵的一端開有渦室,所述渦室上連接有進料管和輸料管,所述儲料桶內卡接有第一料閥,所述儲料桶的底端一側連接有第一出料管。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有儲料桶,并配合電動機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對粉煤灰進行脫碳處理,而且通過設置有多個鼓風機,可以進一步的提高脫碳的效率,可見該種實用新型,操作簡單,功能實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脫碳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粉煤灰脫碳設備。
背景技術
粉煤灰是燃煤電廠排放的廢棄物,大量排放的粉煤灰不僅占用土地,而且造成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同時發(fā)電廠需要修建灰場并維護其運行,浪費人力物力。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各國紛紛對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開展研究,粉煤灰逐漸被利用作為建材產品,如用于混凝土摻和料、水泥混合材、新型環(huán)保墻體材料的主要原料,為此市面上出現了各種類型的脫碳設備,但是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實用性較低,而且普通的脫碳設備,脫碳不徹底,往往需要二次脫碳處理,工作效率較低,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帶來環(huán)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粉煤灰脫碳設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粉煤灰脫碳設備,包括本體和儲料桶,所述本體的下方固定連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內部栓接有電動機,所述電動機的頂端連接有攪拌棒,所述攪拌棒的頂端焊接有攪拌葉,所述本體的兩側栓接有鼓風機,所述儲料桶與本體頂端的內壁栓接有聯接板,所述本體的上表面固定有蓋板,所述蓋板的上方栓接有料泵,所述料泵的一端開有渦室,所述渦室上連接有進料管和輸料管,所述儲料桶內卡接有第一料閥,所述儲料桶的底端一側連接有第一出料管,所述本體底端的一側連接有第二出料管,所述本體與第二出料管的連接處卡接有第二料閥,所述本體內部的底端卡接有隔板,所述儲料桶一側上方設有濾碳孔。
進一步地,所述輸料管貫穿于蓋板的中部,且輸料管與蓋板的連接處為密封結構,所述渦室通過輸料管與儲料桶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攪拌棒貫穿于儲料桶和第一料閥的中部,所述攪拌葉設置有若干個,且攪拌葉均勻固定于攪拌棒上。
進一步地,所述鼓風機共設置有兩個,且鼓風機之間互相對稱。
進一步地,所述隔板的截面為直角三角形,所述隔板的中部開空,且隔板的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料管與儲料桶連通,且第一出料管與水平面的傾角為30°。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出料管與本體連通,所述第二出料管與隔板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出料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有儲料桶,并配合電動機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對粉煤灰進行混合攪拌,并促使粉煤灰中的碳粒從濾碳孔中濾出,而且通過設置有多個鼓風機,可以有效的吹出儲料桶中的碳粒,為此來實現脫碳處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脫碳的效率,可見該種實用新型,操作簡單,功能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料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料泵;2-蓋板;3-聯接板;4-本體;5-鼓風機;6-第一出料管;7-第二出料管;8-儲料桶;9-攪拌葉;10-第一料閥;11-攪拌棒;12-底座;13-隔板;14-電動機;15-第二料閥;16-渦室;17-輸料管;18-進料管;19-濾碳孔。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杭縣惠眾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上杭縣惠眾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10080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