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956680.3 | 申請日: | 2017-08-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355525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11 |
| 發明(設計)人: | 王翠;谷沫麗;王莎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B17/135 | 分類號: | A61B17/1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萬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40 | 代理人: | 齊曉靜 |
| 地址: | 10004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凸起部 氣囊 支撐壁 橈動脈穿刺 氣囊設置 彈性板 壓迫器 向下延伸 預定距離 穿刺點 氣體量 下邊緣 注射器 硅膠 環繞 壓迫 延伸 | ||
一種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其包括彈性板、第一氣囊、第二氣囊;第一氣囊設置在彈性板的下側,第二氣囊設置在第一氣囊的下側;第二氣囊可通過連接注射器來調節其中的氣體量;在所述第二氣囊下側設置有向下延伸的凸起部,凸起部用于壓迫穿刺點;所述凸起部還包括有環繞其設置的朝向凸起部的側下方延伸的支撐壁,支撐壁的下邊緣與凸起部之間形成預定距離;凸起部和支撐壁由硅膠制成。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如圖4-5所示,其包括彈性板11、第一氣囊14、第二氣囊15、粘接帶12、13、接頭18、管路17。粘接帶12、13 分別設置在彈性板11的左右兩側;第一氣囊14設置在彈性板11下側,第一氣囊為封閉氣囊,其中含有固定量的氣體;第二氣囊15設置在第一氣囊 14下側,第二氣囊14為可調節氣囊,其連接有氣路17和接頭18,接頭18中插入注射器的乳頭時,接頭18打開,可通過注射器對第二氣囊15進行注氣或者放氣;當注射器的乳頭拔出時,接頭18關閉。
橈動脈穿刺后,大約每半小時要放一次氣,逐漸減緩對穿刺點的壓迫,只要穿刺點不滲血即可。橈動脈穿刺前患者需要注入造影劑,因此穿刺后患者需要大量喝水排尿,以盡快排出造影劑。這樣,患者就需要不時的活動,活動時經常會造成第二氣囊移位,使得第二氣囊的鼓起的最高處不是壓迫在穿刺點上,穿刺點的壓力不足,引起滲血。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能夠有效防止穿刺點的壓迫被移動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
本實用新型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其包括彈性板、第一氣囊、第二氣囊;第一氣囊設置在彈性板的下側,第二氣囊設置在第一氣囊的下側;第二氣囊可通過連接注射器來調節其中的氣體量;在所述第二氣囊下側設置有向下延伸的凸起部,凸起部用于壓迫穿刺點;所述凸起部還包括有環繞其設置的朝向凸起部的側下方延伸的支撐壁,支撐壁的下邊緣與凸起部之間形成預定距離;凸起部和支撐壁由硅膠制成。
優選地,所述凸起部的下端與支撐壁的下邊緣齊平。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在第二氣囊下進一步設置凸起部和支撐壁,穿刺點周圍的皮膚被擠入支撐壁與凸起部之間的空間中,對凸起部在皮膚表面的位置有固定作用。一旦凸起部由于患者的活動傾斜了,支撐壁被壓縮,也會提供彈力,使得凸起部復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現有技術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現有技術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的凸起部和支撐壁與患者的皮膚結合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6對本實用新型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是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在現有技術的橈動脈穿刺點壓迫器基礎上進一步設置了凸起部和支撐壁,其他部分與現有技術均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95668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