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茶壺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946342.1 | 申請日: | 2017-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5821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08 |
| 發明(設計)人: | 廖斐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黃金谷金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7G19/14 | 分類號: | A47G19/14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哲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石伍軍;張鵬 |
| 地址: | 518100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布***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茶壺 壺耳 轉部 本實用新型 凹槽底壁 把手本體 定位凸起 定位孔 壺體 把手 凹槽側壁 把手兩端 定位把手 轉動連接 相配 晃動 茶水 溢出 配合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茶壺,包括壺體和把手,壺體上設有分別與把手兩端轉動連接的第一壺耳和第二壺耳,把手包括把手本體和設于把手本體兩端的連接部,第一壺耳上設有凹槽,凹槽底壁或連接部上設有定位凸起,連接部或凹槽底壁上設有定位孔,定位凸起與定位孔相配合用于定位把手與第一壺耳的相對位置;凹槽側壁上設有第一阻轉部,連接部上設有與第一阻轉部相互配合的第二阻轉部。本實用新型的茶壺既便于包裝存放,又能防止茶壺晃動,避免茶水溢出。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茶具,尤其涉及一種茶壺。
背景技術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早在唐朝時期便盛行茶文化,茶具文化是茶文化的一種,茶具不僅在傳遞古人制茶、烹茶、飲茶、儲茶的方法和習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呈現了古人對茶具工藝水平和審美趣味的追求。其中,茶壺在茶具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茶壺的作用主要是泡茶和盛茶,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實用性,直接關系到茶道的體驗效果,而其實用性主要從茶壺的把手是否好握、茶壺的重心是否能掌握、把手的大小是否適中、把手是否妨礙倒茶等方面來確定。傳統的茶壺如提梁壺,其把手設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把手完全固定在壺耳上,另一種是把手在壺耳上可以隨意擺動。
但是,現有的提梁壺的把手設置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固定不動的把手雖然倒茶穩定,可防止茶壺晃動溢出茶水,但是不利于茶壺的包裝存放,其包裝存放需要占據較大的空間,而且把手位置已經定死,不能調整,給包裝帶來很多麻煩。
(2)可以隨意擺動的把手雖然包裝存放空間減少,但是在提取茶壺和倒茶時,茶壺容易晃動溢出茶水,容易燙傷人手。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裝存放方便、包裝存放空間小、可防止壺體晃動的茶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茶壺,包括壺體和把手,所述壺體上設有分別與所述把手兩端轉動連接的第一壺耳和第二壺耳,所述把手包括把手本體和設于所述把手本體兩端的連接部,所述第一壺耳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底壁或所述連接部上設有定位凸起,所述連接部或所述凹槽底壁上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凸起與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用于定位所述把手與所述第一壺耳的相對位置;所述凹槽側壁上設有第一阻轉部,所述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阻轉部相互配合的第二阻轉部。
進一步地,還包括轉動件,所述第一壺耳通過所述轉動件與所述連接部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的相對兩側壁上分別設有與所述凹槽連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連接部上設有第三通孔,所述轉動件依次穿過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二通孔,以使所述第一壺耳與所述連接部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轉動件為轉軸。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阻轉部與所述第二阻轉部均為波浪紋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壺耳與所述第一壺耳的結構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阻轉部與所述第二阻轉部均為設有波浪紋的塑膠片。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呈扁平弧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起設于所述凹槽底壁上,所述定位孔設于所述連接部上,所述連接部的底部邊緣設置有連接槽,所述連接槽內嵌有定位件,所述定位孔設于所述定位件上。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件為耐磨鋼板。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黃金谷金業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黃金谷金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94634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可調節顳枕部及項部傷口懸空枕
- 下一篇:茶壺內掛濾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