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鋼筋混凝土梁腔體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804545.7 | 申請日: | 2017-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41959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30 |
| 發明(設計)人: | 李盛勇;黃忠海;劉付鈞;張文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容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C3/20 | 分類號: | E04C3/20;E04G13/04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胡輝,任毅 |
| 地址: | 510170 廣東省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鋼筋混凝土 梁腔體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鋼筋混凝土梁腔體結構。
背景技術
普通鋼筋混凝土梁在施工現場首先綁扎豎向輔助鋼筋和箍筋形成鋼筋籠,再在柱截面周圍支護模板,后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并達到一定強度要求后,再拆除柱四周的模板直接形成混凝土梁。該混凝土梁的現場施工步驟多,流程復雜,施工工期長。
傳統預制鋼筋混凝土梁在工廠完成上述步驟,并將完全預制好的鋼筋混凝土梁運輸到施工現場后,再吊裝安裝,運輸和吊裝安裝的重量較大,預制構件之間通過預埋件、預留插孔灌漿、鋼套筒、混凝土后澆部分等連接成整體,連接構造復雜,結構的受力性能及整體性欠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易于混凝土梁成型的鋼筋混凝土梁腔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鋼筋混凝土梁腔體結構,包括沿混凝土梁長度方向設置的鋼筋籠和貼覆鋼筋籠的兩側面和底面設置的鋼絲網片,還設有分別位于鋼筋籠兩側面和底面的混凝土模板,位于同一側的鋼筋籠的側面或者底面與鋼絲網片凝固在一扇混凝土模板內,位于鋼筋籠兩側和底面的三扇混凝土模板彼此相連形成底部封閉且上部開口的混凝土梁腔體。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鋼筋籠包括若干沿混凝土梁長度方向平行設置的箍筋和平行于混凝土梁長度方向設置的若干橫向鋼筋,各橫向鋼筋穿過若干平行設置的箍筋且與各箍筋固定連接。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各箍筋包括位于混凝土梁兩側的豎向鋼筋和搭接在兩豎向鋼筋頂部和底部的條狀鋼筋,兩條狀鋼筋間還設有一平行于條狀鋼筋的對拉桿,對拉桿與兩側的豎向鋼筋固定連接,豎向鋼筋位于對拉桿上部的部分突出在混凝土梁腔體的上部開口外。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各箍筋包括由若干鋼筋條彎折而成的鋼筋圈。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豎向設置的鋼絲網片的頂部分別與對拉桿的兩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對拉桿的兩端設有外螺紋,還設有環繞在對拉桿的端頭外的預埋套管,預埋套管在混凝土模板澆筑后凝固在混凝土模板內。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對拉桿的兩端固定安裝有角鋼座,角鋼座通過設有內螺紋的外螺栓與對拉桿端頭螺紋連接進行固定。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豎向鋼筋和位于底部的條狀鋼筋均有部分在混凝土模板內,部分露出在混凝土模板內側。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箍筋為通過一根鋼筋彎折成的封閉箍筋圈。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在鋼筋籠的側面固定有斜向鋼筋或者直鋼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鋼筋混凝土梁腔體結構在鋼筋籠的兩側和底部外廓上搭建鋼絲網片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并通過澆筑混凝土將鋼絲網片與鋼筋籠的側面和底面凝固在一起形成混凝土模板,各混凝土模板相連后形成上部開口的混凝土梁腔體,可將該混凝土梁腔體運輸至施工場地后澆筑混凝土即可形成混凝土梁,該混凝土梁腔體結構整體輕便,易于成型和運輸,能提高混凝土梁的施工效率,且能改善整體的受力性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整體結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鋼筋籠和鋼絲網片拼裝完成后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鋼筋籠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箍筋的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鋼筋籠設置斜向鋼筋后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鋼筋籠設置直鋼筋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6,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鋼筋混凝土梁腔體結構,包括沿混凝土梁長度方向設置的鋼筋籠1和貼覆鋼筋籠1的兩側面和底面設置的鋼絲網片2,還設有分別位于鋼筋籠1兩側面和底面的混凝土模板3,位于同一側的鋼筋籠1的側面或者底面與鋼絲網片2凝固在一扇混凝土模板3內,位于鋼筋籠1兩側和底面的三扇混凝土模板3彼此相連形成底部封閉且上部開口的混凝土梁腔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容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容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80454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工程車的違法車輛識別系統
- 下一篇:基于NB?IoT的車位檢測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