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782529.2 | 申請日: | 2017-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211208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0 |
| 發明(設計)人: | 白為潔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16 | 分類號: | E02D29/16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國為知識產權事務所13120 | 代理人: | 郝偉 |
| 地址: | 050031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礎 后澆帶側 定型 工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基礎后澆帶施工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
背景技術
后澆帶施工是保證結構有效連接的重要環節,是結構漏水的薄弱部位,目前,后澆帶兩側施工時常采用鋼絲網或木板作為木板,難免會造成以下的問題:1、由于混凝土澆筑的厚度太大造成鋼絲網模板的側壓力大,從而中間位置處會向外突起,導致后澆帶兩側尺寸的偏差;2、鋼絲網或木板遮擋不嚴重,會造成部分混凝土流入后澆帶內,將鋼筋掩埋,不易清理。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模板側壓力大、后澆帶兩側尺寸偏差大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包括上模板和與所述上模板鉸接相連的下模板,鉸接相連的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能夠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在與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鉸接的一側面相對的另一側面設有多個凹槽,在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所在的平面上設置有多個與相鉸接兩側邊垂直的插桿,在與所述插桿相對的另一面上沿鉸接所在的兩側邊的對接處設有止水條凹槽。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均為長800mm-1200mm、寬為180mm-220mm的矩形結構;所述上模板及下模板的長邊采用合頁鉸接在一起。
進一步地,所述合頁通過螺絲與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分別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插桿通過套圈分別與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為U型凹槽,所述U型凹槽的深度大于鋼筋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板及下模板均采用3-4mm厚度的鋼板制作;所述插桿直徑為15-20mm。
進一步地,所述U型凹槽的間距為200mm。
進一步地,還包括中間板,所述中間板通過合頁與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分別鉸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的有益效果在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所述上模板與所述下模板能夠折疊放置,在上模板與所述下模板鉸接的一側面對應的另一側設有若干個U型凹槽,配合使用的插桿起到穩定結構的作用,解決傳統基礎后澆帶側施工中鋼筋網掩埋、不易清理,后澆帶側尺寸偏差的技術問題,達到在施工時保證生產進度,提高施工質量,降低施工成本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基礎后澆帶側定型工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中各附圖標記:1-上模板;2-下模板;3-合頁;4-插桿;5-套圈;6-止水條凹槽;7-U型凹槽;8-中間板;31-螺絲。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間接在該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間接連接至該另一個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78252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鎖扣鋼管和鋼筋混凝組合樁圍堰
- 下一篇:一種連續墻、波阻塊鐵路隔振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