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BMS的校準及測試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774041.5 | 申請日: | 2017-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863199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09 |
| 發明(設計)人: | 鄭慶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惠州市藍微新源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5/00 | 分類號: | G01R35/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蔣劍明 |
| 地址: | 516006 廣東省惠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bms 校準 測試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BMS測試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BMS的校準及測試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新能源及電動汽車在我國的大力推進與發展,動力電池組的一致性及安全性顯得越來越重要,也是實現產業化的關鍵。由于受到材料、電池本身的電化學特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電池,特別是鋰離子動力及儲能電池的一致性及安全性無法通過電池本身來保證,需要配備BMS來保證電池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BMS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之一,BMS技術也是新能源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在BMS產品的生產過程中,BMS產品測試工位一直是瓶頸工位。由于BMS產品技術復雜,需要測試的項目非常多,由于現有技術的測試設備為單通道測試,因此,測試一個BMS產品就需要花費5分鐘以上的時間,進行大批量生產時BMS產品的產出效率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為了縮短BMS的測試時間,BMS的測試需要多臺測試設備放置在同一線體上同時進行測試,但多臺測試設備同時測試不僅占用空間大,而且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BMS的校準及測試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BMS的校準及測試系統,包括:上位機、轉接板、繼電器板、夾具板、供電電源和測試單元,所述轉接板、所述繼電器板、所述測試單元和所述上位機依次順序連接;
所述夾具板分別與所述供電電源、所述轉接板和待測BMS產品連接;
所述繼電器板與所述上位機的第一輸出控制端連接;
所述供電電源與所述上位機的第二輸出控制端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轉接板包括至少一個以上的轉接子板,所述繼電器板包括與所述轉接子板一一對應連接的繼電器子板,所述夾具板包括與所述轉接子板一一對應連接的夾具子板,每一所述繼電器子板與其對應的所述轉接子板連接;
所述測試單元與所述轉接子板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轉接子板設置若干轉接端口組,所述轉接端口組包括夾具連接端口、繼電器連接端口和測試連接端口,所述繼電器連接端口分別與所述夾具連接端口和所述測試連接端口連接;
每一所述繼電器子板設置有與所述繼電器連接端口一一對應連接的開關裝置;
每一所述夾具子板設置有與所述夾具連接端口一一對應連接的夾具數據輸入端口;
每一所述轉接端口組的測試連接端口與所述測試單元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測試單元包括一個以上的測試子單元,每一所述測試子單元分別與所述測試連接端口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供電電源包括電流源和與所述夾具子板一一對應連接的分流器,所述電流源與多個所述分流器串聯連接;
所述供電電源通過所述電流源與所述上位機的第二輸出控制端連接。
本次技術方案相比于現有技術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次技術方案可以同時對多個待測BMS產品進行校準測試,通過控制繼電器單元,靈活切換開關管裝置,實現多個待測BMS產品共享一套測試設備的功能,提高效率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2.本次技術方案可以全方位的對待測BMS產品進行綜合校準測試,可以讓電池廠在充分了解待測BMS產品的基礎上為電池組選配合適的待測BMS產品,避免盲目選配待測BMS產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中的BMS的校準及測試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中的內、外總壓校準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實施例中的總電流校準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實施例中的電壓精度測試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5為本實施例中的電流精度測試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6為本實施例中的AO模擬信號輸出端口測試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7為本實施例中的DO數字信號輸出端口測試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8為本實施例中的AI模擬信號輸入端口測試步驟流程示意圖;
圖9為本實施例中的DI數字信號輸入端口測試步驟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惠州市藍微新源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惠州市藍微新源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77404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