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開孔聯軸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756084.0 | 申請日: | 2017-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29234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26 |
| 發明(設計)人: | 譚金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F16D1/02 | 分類號: | F16D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張春水,唐京橋 |
| 地址: | 51008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聯軸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傳動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開孔聯軸器。
背景技術
目前,轉動能量的傳動結構主要是機械聯軸器,電能或測量電信號的傳輸介質主要是電纜。聯軸器兩端,一端是主動軸,另一端是從動軸。當要同時傳遞轉動機械能和電能(或電信號)時,通常采用分立的機械聯軸器和電纜來實現,但電纜固定于從動軸上,電纜容易隨著從動軸的轉動被拉扯、纏繞或碰撞(圖1)。
因此,提供一種能夠解決采用分立的聯軸器和電纜時,電纜固定于從動軸上,電纜容易隨著從動軸的轉動被拉扯、纏繞或碰撞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開孔聯軸器,解決了采用分立的聯軸器和電纜時,電纜固定于從動軸上,電纜容易隨著從動軸的轉動被拉扯、纏繞或碰撞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聯軸器,包括:聯軸器主體;
所述聯軸器主體的軸心上設有軸向通孔;
所述軸向通孔的兩端設有凹槽;
所述凹槽與所述軸向通孔形成可供電纜穿過的相通結構。
優選的,所述凹槽為從聯軸器主體表面凹下的凹槽,與所述軸向通孔連通。
優選的,所述凹槽為徑向凹槽。
優選的,所述徑向凹槽為沿圓周陣列放射分布的徑向凹槽。
優選的,所述徑向凹槽為通過銑床加工的銑槽。
優選的,所述徑向凹槽為通過L型切割板加工的銑槽。
優選的,所述軸向通孔為通過鉆孔加工的軸向通孔。
進一步的,還包括主動軸;
所述主動軸與所述聯軸器主體通過螺釘側向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從動軸;
所述從動軸與所述聯軸器主體通過螺釘側向連接。
優選的,所述從動軸具體為拐臂。
優選的,所述拐臂上固定設置有所述電纜,所述電纜穿過所述相通結構。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開孔聯軸器,包括:聯軸器主體;所述聯軸器主體的軸心上設有軸向通孔;所述軸向通孔的兩端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軸向通孔形成可供電纜穿過的相通結構。本實施例中,開孔聯軸器的相通結構可供電纜穿過,能夠同時傳遞機械能和電能,解決目前采用分立的聯軸器和電纜時,電纜固定于從動軸上,電纜容易隨著從動軸的轉動被拉扯、纏繞或碰撞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的一種聯軸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開孔聯軸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中標記如下所述:
1.聯軸器主體 2.主動軸 3.從動軸 4.軸向通孔 5.凹槽 6.電纜 7.隔板 8.軸承 9.軸承蓋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聯軸器,解決了電纜隨著從動軸的轉動被拉扯、纏繞或碰撞的問題。
請參閱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開孔聯軸器的一個實施例,包括:聯軸器主體1;
聯軸器主體1的軸心上設有軸向通孔4;
軸向通孔4的兩端設有凹槽5;
凹槽5與軸向通孔4形成可供電纜6穿過的相通結構。
本實施例中,開孔聯軸器的相通結構可供電纜6穿過,能夠同時傳遞機械能和電能,解決目前采用分立的聯軸器和電纜時,電纜固定于從動軸上,電纜容易隨著從動軸的轉動被拉扯、纏繞或碰撞的問題。
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聯軸器的一個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聯軸器的另一個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請參閱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聯軸器的另一個實施例,包括:聯軸器主體1;
聯軸器主體1的軸心上設有軸向通孔4;
軸向通孔4的兩端設有凹槽5;
凹槽5與軸向通孔4形成可供電纜6穿過的相通結構。
本實施例中,凹槽5為從聯軸器主體表面凹下的凹槽,與軸向通孔連通。凹槽5為徑向凹槽,徑向凹槽為沿圓周陣列放射分布的徑向凹槽。徑向凹槽具體為通過銑床或L型切割板加工的銑槽。軸向通孔4具體為通過鉆孔加工的軸向通孔。需要說明的是,凹槽5的數量可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未經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7560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