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703921.3 | 申請日: | 2017-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8557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09 |
| 發明(設計)人: | 吳邦碩;馬德龍;唐雪慶;劉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8B11/24 | 分類號: | B28B11/24 |
| 代理公司: | 長沙市和協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43115 | 代理人: | 王培苓 |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宣武***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土 節水 保濕 養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
背景技術
為了獲得良好的混凝土質量,在混凝土成型后,必須進行養護,以保證水泥水化過程的正常進行。在混凝土施工現場,傳統的混凝土養護方法通常采用麻(草)袋、土工布等覆蓋混凝土表面并澆水的方法,這種方法由于未能將麻(草)袋、土工布和混凝土故表面與外界空氣隔離,因而養護效果受到了干燥空氣的強烈影響,特別是夏季,水分蒸發很快,要保證混凝土的養護質量就必須不停地澆水,因而用水量大,勞動強度高;同時還存在麻(草)袋、土工布易于腐爛、壽命短、污染混凝土表面及環境等缺點。
在混凝土施工現場,主體結構為核心筒墻、外框柱均為C60/C70高強混凝土,地下室外墻為C40P12微膨脹混凝土,這三個部位均屬于豎向結構,由于養護不能直接澆水,用普通薄膜鋪設需要將薄膜粘在墻面上,施工繁瑣。用平面型養護膜養護,膜內的吸水顆粒吸水后會掉落,不能起到養護作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能為混凝土水化過程提供充足的水分,且不會對混凝土造成污染。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包括依次疊設的不透水膜、無紡布和吸水膜,所述無紡布和吸水膜表面均設有若干吸水顆粒,所述吸水膜遠離無紡布一側覆設一層膠層,所述吸水膜表層的吸水顆粒貫通所述膠層,所述吸水顆粒為膜狀吸水樹脂。
優選的,所述無紡布為水工織布。
優選的,所述吸水膜為纖維件。
優選的,所述不透水膜為塑料膜。
優選的,所述膠層的厚度為0.1mm。
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在吸水膜上設有一膠層,具有自粘功能,能很好的吸附在混凝土表層,不脫離,施工簡單,且整個養護周期內只用在鋪膜前澆一次水,使用該養護膜用水量是麻袋、土工布的1/(50-100),大大降低成本和施工難度,是一種有明顯節水降耗功能的環保材料;
二、吸水顆粒為預制體,不會掉落,能很好的對混凝土釋放水分,所述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有效提高膜內溫度和濕度,營造一個恒定的環境,促進混凝土早強,減少微裂紋;
三、所述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卷材鋪設速度快,體積小,重量輕減少運輸成本。能清潔施工,提升施工整體形象,保證工程質量;
四、所述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能有效的達到養護要求,不僅能運用于公路、橋梁、大壩、機場、港口等工程混凝土的養護,在房屋建筑工程中亦能大量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為敘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現“上”、“下”、“左”、“右”字樣,僅表示與附圖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對結構起限定作用。
如圖1、圖2所示,所述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包括依次疊設的不透水膜1、無紡布2和吸水膜3,所述無紡布2和吸水膜3表面均設有若干吸水顆粒4,所述吸水膜4遠離無紡布一側覆設一層膠層5。所述吸水膜3表層的吸水顆粒4貫通所述膠層5。
所述吸水顆粒4為膜狀吸水樹脂,其吸水后形成凝膠狀顆粒,保持膜內水分均勻緩慢地釋放。
所述無紡布2為水工織布。所述吸水膜4為纖維制成。所述不透水膜1為塑料膜。
所述膠層5的厚度為0.1mm,可為水餃,即沾水有膠,干水后便失去粘性。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節水保濕養護膜鋪設步驟為:
第一步,混凝土澆注24h后脫模,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漿和砂粒等雜物,并保證混凝土表面無污物。
第二步,將混凝土表面澆水濕潤,并將已吸水養護膜的膠層5平整貼合到混凝土表面。當兩片養護膜之間出現搭接口時,應控制搭接寬度為40-50mm左右。用膠帶密封搭接口。
第三步,完成鋪設,覆蓋養護持續時間為14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70392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