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自帶減震的自行車輪轂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699630.1 | 申請日: | 2017-06-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088843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軍昌;尚永恒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B60B9/02 | 分類號: | B60B9/02;B60B9/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匯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1237 | 代理人: | 李華,溫黎娟 |
| 地址: | 618500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減震 自行車 輪轂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輪轂。
背景技術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人騎上車后,以腳踩踏板為動力,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
現有的自行車包括車架、龍頭、踏板、鏈條以及前后兩個輪子組成。為了騎行舒適,一般都是依靠行車坐墊和前叉上的減震彈簧來進行減震,其減震效果十分有限,大大影響了行車的平穩性和騎行的舒適度。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帶減震的自行車輪轂,利用減震彈簧替代輻條,使得輪轂自身具有減震的作用。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帶減震的自行車輪轂,包括軸承以及套于軸承外用于支撐胎面的輪圈,所述軸承與輪圈之間通過若干減震彈簧進行連接?,F有的輪轂包括輪圈和軸承,二者之間利用輻條進行連接。輻條一般為剛性,沒有減震作用,僅僅作為支撐。利用減震彈簧替代輻條,在起到支撐作用的前提下,還具有減震的作用。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減震彈簧由彈性材料蛇形彎制成若干層,每一層均為同向的弧形,并且其弧長由外到內遞減;并且最外一層的弧度與輪圈內圓弧度一致,而最內一層的弧度與軸承外圓弧度一致。利用減震彈簧替代輻條作為支撐,首先必須滿足對輪圈的支撐,其次還要具有彈性才能實現。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減震彈簧最內層內側固定于軸承外表面上,而其最外層外側固定于輪圈內表面上。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減震彈簧由彈簧鋼板材彎制而成。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減震彈簧為三個,沿輪圈圓周均勻分布。使得輪圈受到的支撐力和彈力均衡。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減震彈簧每一層的圓心角均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具有上述結構的自行車輪轂,結構簡單,成本低,改變傳統自行車輪轂形式,充分提高自行車的減震效果,減少由于不良路面狀況帶來的沖擊,提高騎行平穩性和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軸承、2減震彈簧、3輪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軸承1以及套于軸承1外用于支撐胎面的輪圈3,所述軸承1與輪圈3之間通過若干減震彈簧2進行連接。現有的輪轂包括輪圈3和軸承1,二者之間利用輻條進行連接。輻條一般為剛性,沒有減震作用,僅僅作為支撐。利用減震彈簧2替代輻條,在起到支撐作用的前提下,還具有減震的作用。
減震彈簧2由彈性材料如彈簧鋼板材蛇形彎制成若干層,每一層均為同向的弧形,并且其弧長由外到內遞減;并且最外一層的弧度與輪圈內圓弧度一致,而最內一層的弧度與軸承外圓弧度一致。減震彈簧2每一層的圓心角均相同。每層之間的間隔距離也相同。利用減震彈簧2替代輻條作為支撐,首先必須滿足對輪圈3的支撐,其次還要具有彈性才能實現。減震彈簧2最內層內側固定于軸承1外表面上,而其最外層外側固定于輪圈3內表面上。減震彈簧2為三個,沿輪圈圓周均勻分布。
使用的時候,利用軸承1與自行車架連接,當自行車在人力驅動下使自行車車輪轉動前行,當自行車遇到路面狀況不好的路面時,車輪與不良路面接觸后,受凸起地面或凹入地面的影響使車輪受力而自行車突然出現上升或下降的情況下,這時車輪將這個力通過輪圈3傳遞到減震彈簧2上,經過減震彈簧2的吸力減震作用將自行車車輪所受的這個力吸收掉后,然后平穩的恢復從而達到減震的效果,使自行車在不良路面行駛時具有更好的平穩性和舒適性。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不應視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工業科技學院,未經四川工業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6996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