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檢具工裝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690414.0 | 申請日: | 2017-06-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795804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26 |
| 發明(設計)人: | 陳世濤;王海玲;馬麗彬;王震;李杭;李昂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5H5/00 | 分類號: | B25H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洪余節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工裝 | ||
1.一種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
檢具基座(91),在所述檢具基座(91)頂面上設置檢具,在所述檢具基座(91)底面設置多組卡塊;
叉車槽(92),至少具有兩個,與所述卡塊卡接配合;
車輪,具有安裝架(1)、滾輪(2)和制動設備;其中,所述安裝架(1)具有固定設置的基座(11)和支撐臂(12),所述支撐臂(12)與所述滾輪(2)通過轉軸(3)連接;在所述基座(11)上具有安裝孔(111),所述車輪通過所述安裝孔(111)固定設置在所述檢具基座(91)的底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具基座(91)的底面還形成有卡座(913),所述卡座(913)具有卡板,以及位于所述卡板底面的滑槽,在所述卡板上還形成螺栓過孔(9133);
所述基座(11)滑入所述滑槽,所述安裝孔(111)與所述螺栓過孔(9133)通過螺栓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槽為所述卡板兩端分別向下彎折,形成的彎折槽(9131),所述彎折槽(9131)一端為供所述基座(11)滑入的入口,另一端形成擋板(913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塊包括:貫通卡塊(911)和限位卡塊(912);
所述叉車槽(92)頂部形成卡板(921),所述卡板(921)與所述貫通卡塊(911)滑動配合,所述卡板(921)與所述限位卡塊(912)抵頂以定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板(921)上形成鎖緊槽(922),通過螺釘(97)與所述檢具基座(91)固定連接,和/或,
所述卡板(921)朝向所述限位卡塊(912)的一端形成避讓缺口(923)。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動設備包括制動板(4)和踏板(5),
所述制動板(4)與所述安裝架(1)滑動配合,所述制動板(4)具有制動部(41)和被驅動器,所述制動部(41)的制動面,朝向所述滾輪(2);
所述踏板(5)與所述安裝架(1)轉動配合,所述踏板(5)具有驅動面,所述驅動面與所述被驅動器匹配,驅動所述制動板(4)相對所述安裝架(1)滑動,使所述制動部(41)與所述滾輪(2)抵觸或分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驅動器包括:被驅動凸起(43)和被驅動板(45),所述被驅動凸起(43)高于所述被驅動板(45);
所述驅動面包括:形成在所述踏板(5)上側的上驅動面(54)和下驅動面(55),所述踏板(5)位于所述被驅動凸起(43)和所述被驅動板(45)之間,所述上驅動面(54)與所述被驅動凸起(43)配合,所述下驅動面(55)與所述被驅動板(45)配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5)與所述安裝架(1)轉動配合的轉動軸為中心,所述踏板(5)的一端具有松開踩踏板(51),另一端具有鎖緊踩踏板(52);
在所述制動板(4)上形成有行程限位卡爪(42);在所述支撐臂(12)上具有行程限位孔(121);所述行程限位卡爪(42)伸入所述行程限位孔(121)中,以限制所述制動板(4)的滑動距離;
在所述制動板(4)上形成導向孔(44),所述轉軸(3)連接穿過所述導向孔(44)后,樞接所述支撐臂(12)與所述滾輪(2),在所述轉軸(3)外套設有螺母,以限制所述制動板(4)沿所述轉軸(3)的軸向移動;
在所述踏板(5)上形成旋轉孔(53),所述轉軸(3)連接穿過所述旋轉孔(53),所述踏板(5)以所述轉軸(3)為軸,與所述安裝架(1)轉動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臂(12)上形成制動過孔(123),所述制動部(41)穿過所述制動過孔(123)。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檢具工裝,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驅動面(54)為凸起的弧形,在所述上驅動面(54)的頂部具有一段直線部,形成直線邊平臺(57),和/或,
所述制動板(4)具有形成分叉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行程限位卡爪(42)形成在所述第一部,所述制動部(41)形成在所述第二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690414.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