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683424.1 | 申請日: | 2017-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3040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26 |
| 發明(設計)人: | 劉美堂;李海鋒;張素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朗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L15/00 | 分類號: | G01L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11223 | 代理人: | 曲艷 |
| 地址: | 2711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軌道 車輛 壓力 檢測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列車的不斷提速,高速運行引起的特殊空氣動力學效應進一步受到重視,列車進出隧道或會車時,過強的壓力波導致車廂內壓力波動大,致使乘客舒適性降低,出現耳鳴等現象。壓力波控制器就是用于檢測列車進出隧道或會車時車體內外空氣壓力的變化,及時的處理并給出響應,可以關閉車體與外界聯通的閥門,從而避免空氣壓力波動對車廂內造成影響,提高客室的舒適性。
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的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采用1個或2個傳感器監測車輛內外氣壓變化。現有技術存在如下缺點:如果氣壓傳感器損壞,壓力波控制器將不能實現對應側的氣壓檢測的功能,且組成器件較多,連接復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增強檢測可靠性的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包括壓力波控制器、設置在車體兩側的車外氣壓檢測口,還包括多個氣壓傳感器、用于將車體兩側的所述車外氣壓檢測口混合后分別與多個所述氣壓傳感器連通的氣路轉接接口,所述車外氣壓檢測口與所述氣路轉接接口氣路連接,所述氣路轉接接口分別與多個所述氣壓傳感器氣路連接,多個所述氣壓傳感器與所述壓力波控制器電路連接。
進一步,包括有兩個氣壓傳感器。
進一步,所述氣路轉接接口包括第一氣路三通接頭、第二氣路三通接頭,所述第一氣路三通接頭的一個接頭與第二氣路三通接頭的一個接頭相互對接,所述第一氣路三通接頭的另兩個接頭分別與車體兩側的所述車外氣壓檢測口連接,所述第二氣路三通接頭的另兩個接頭分別與兩個所述氣壓傳感器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二氣路三通接頭的另兩個接頭分別與兩個所述氣壓傳感器的LOW端氣路連接。
進一步,兩個所述氣壓傳感器的HIGH端分別與第三氣路三通接頭的兩個接頭氣路連接,所述第三氣路三通接頭的另一個接頭與儲氣罐氣路連接。
進一步,所述儲氣罐與車內氣壓檢測口氣路連接。
進一步,所述氣壓傳感器固定在所述壓力波控制器的PCB板上。
綜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通過設置兩個氣壓傳感器以及氣路轉接接口,無論哪個氣壓傳感器損壞,均能檢測車廂兩側的氣壓波動,有效的提高了檢測裝置的冗余性和可靠性。通過氣壓傳感器固定PCB板上,能夠減少安裝空間,簡化接口。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如圖1和圖2所示,壓力波控制器1、車外氣壓檢測口2、氣壓傳感器3、氣路轉接接口4、第一氣路三通接頭41、第二氣路三通接頭42、儲氣罐5、車內氣壓檢測口6、第三氣路三通接頭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一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用于檢測車內及車外壓力變動情況,在全列車的不同位置需要設置多個壓力檢測裝置,本實施例中,在軌道車輛兩個頭車設置。
軌道車輛壓力檢測裝置主要包括壓力波控制器1、設置在車體兩側的車外氣壓檢測口2、多個氣壓傳感器3、氣路轉接接口4、儲氣罐5、車內氣壓檢測口6。
當氣壓傳感器3檢測到氣壓波動時,壓力波控制器1給出指令,使對應的保護閥動作,避免車廂內部出現氣壓波動造成人耳感覺不舒適。
兩個車外氣壓檢測口2分別通過連接氣管與氣路轉接接口4連接,多個氣壓傳感器3分別通過連接氣管與氣路轉接接口4連接,多個氣壓傳感器3與壓力波控制器1電路連接。氣路轉接接口4用于將車體兩側的車外氣壓檢測口2混合后分別與多個氣壓傳感器3連通,使得每個氣壓傳感器3均能夠檢測車廂內外氣壓變化,并且無論哪個氣壓傳感器3損壞,均能檢測車廂兩側的氣壓波動,有效的提高了檢測裝置的冗余性和可靠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朗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朗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68342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