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四氯化碳氣體解吸回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650920.7 | 申請日: | 2017-06-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897101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19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海清;張建明;孫廣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北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02 | 分類號: | B01D53/02;C07C19/04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000 天津***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四氯化碳 氣體 解吸 回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氣體收集回收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四氯化碳氣體解吸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工區常常由于生產需求而排放出四氯化碳氣體等有機物廢氣,四氯化碳是一種無色液體,能溶解脂肪、油漆等多種物質,易揮發、不易燃的液體。具氯仿的微甜氣味。分子量153.84,在常溫常壓下密度1.595g/cm3(20/4℃),沸點76.8℃,氣體氣壓15.26kPa(25℃),氣體密度5.3g/L。四氯化碳與水互不相溶,在500攝氏度以上時可以與水作用,產生有毒光氣和鹽酸,四氯化碳的氣體有毒,它的麻醉性較氯仿為低,但毒性較高,切勿吸入人體。吸入2~4毫升就可使人死亡。而且易造成環境污染。現有氣體回收的設備結構復雜,處理不徹底,環境污染并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耗資巨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四氯化碳氣體解吸回收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四氯化碳氣體解吸回收裝置,包括吸附系統,所述的吸附系統包括一級吸附罐、二級吸附罐和三級吸附罐,所述的一級吸附罐、二級吸附罐和三級吸附罐并行設置,所述的一級吸附罐、二級吸附罐和三級吸附罐的上部均設有三路支管道,所述的支管道包括消防水管、蒸汽管和排空管,所述的支管道連接主管道,所述的主管道包括冷凝主管道、蒸汽主管道和排空總管道,所述的消防水管連接冷凝主管道,所述的蒸汽管連接蒸汽主管道,所述的排空管連接排空主管道,所述的一級吸附罐、二級吸附罐和三級吸附罐上還設有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的進氣管上設有尾氣風機,所述的排氣管上設有冷凝器,所述的冷凝器下方設有分層槽,所述的分層槽上設有排液管,所述的一級吸附罐、二級吸附罐和三級吸附罐均通過管線連接干燥風機。
所述的一級吸附罐和二級吸附罐內部設有活性炭層。
所述的一級吸附罐、二級吸附罐和三級吸附罐均設計成圓筒形,φ2200×1600,一級吸附罐和二級吸附罐處于常壓或微正壓微負壓狀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吸附、解吸、干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對環保做出有利的貢獻,根據四氯化碳的特性,通過本新型能把氣體有效的分離,液化從而減少了污染,分離后可為二次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參照各圖,一種四氯化碳氣體解吸回收裝置,包括吸附系統,所述的吸附系統包括一級吸附罐2、二級吸附罐10和三級吸附罐9,所述的一級吸附罐2、二級吸附罐10和三級吸附罐9并行設置,所述的一級吸附罐2、二級吸附罐10和三級吸附罐9的上部均設有三路支管道,所述的支管道包括消防水管、蒸汽管和排空管,所述的支管道連接主管道,所述的主管道包括冷凝主管道12、蒸汽主管道11和排空總管道,所述的消防水管連接冷凝主管道12,所述的蒸汽管連接蒸汽主管道11,所述的排空管連接排空主管道1,所述的一級吸附罐2、二級吸附罐10和三級吸附罐9上還設有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的進氣管上設有尾氣風機4,所述的排氣管上設有冷凝器8,所述的冷凝器8下方設有分層槽7,所述的分層槽7上設有排液管6,所述的一級吸附罐2、二級吸附罐10和三級吸附罐9均通過管線連接干燥風機5。
所述的一級吸附罐2和二級吸附罐10內部設有活性炭層。
所述的一級吸附罐2、二級吸附罐10和三級吸附罐9均設計成圓筒形,φ2200×1600,一級吸附罐2和二級吸附罐10處于常壓或微正壓微負壓狀態。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活性炭層對四氯化碳及有機分子或分子團有一定的吸附力,當四氯化碳通過吸附介質時,其中的有機物質被“阻留”下來,從而使四氯化碳得到凈化處理。解吸時通過提高活性炭層的溫度或降低活性炭層的壓力,使吸附在活性炭層孔隙中的有機物脫離下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北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經天津北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65092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