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應急發電自動投切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630662.6 | 申請日: | 2017-06-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2250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23 |
| 發明(設計)人: | 蓋家鵬;郭衛國;張忠社;張濤;索宏偉;黃峰;趙明星;周中華;唐成年;馬麗娜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新疆電力公司阿勒泰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9/06 | 分類號: | H02J9/06 |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揚專利事務所35001 | 代理人: | 羅立君 |
| 地址: | 836500 新疆維吾*** | 國省代碼: | 新疆;6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應急 發電 自動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應急發電切換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急發電自動投切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應急輸電保障工作一般由應急發電設備作為備用供電系統執行。輸電保障期間當電力線路故障停電后,保電值守人員立即手動斷開電力線路進線開關,同時啟動應急發電車或發電機,然后手動合上發電車或發電機供電開關,恢復供電。
供電切換期間值班人員首先要判斷線路是否確實停電,手動操作開關。由于操作過程來回奔波,期間操作錯誤還易引發二次停電,延長了恢復送電時間,造成保電質量大幅下降。同時也給用戶電器造成較大影響。現有的應急發電投切系統存在切換電源速度較慢,停電時間較長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應急發電自動投切系統,其具有自動切換電源,大幅縮短停電時間,無需人工值守的優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應急發電自動投切系統,包含:供電線路側開關、智能控制箱、應急發電設備;其中:
供電線路側開關,輸入端連接供電線路,輸出端連接負載端;
智能控制箱,與所述供電線路側開關并聯接入供電線路與負載端,進一步包含:智能檢測控制電路、第一開關、第二開關、第三開關;
智能檢測控制電路,包含電源模塊、單片機、復位電路、脈沖振蕩電路、無線收發電路模塊;
電源模塊,接入供電線路,并設置有電池存儲電能,當供電線路側發生故障時,電池作為供電單元提供電能;
脈沖振蕩電路檢測供電線路的電壓變化,當電壓降低至低壓值時,產生高電平脈沖并發送至單片機;當電壓升高至穩定值時,產生低電平脈沖并發送至單片機;
復位電路使得單片機復位,進入工作狀態;
單片機輸出端聯接第一開關、第二開關、第三開關、供電線路側開關;
第一開關,一端接入供電線路側開關的輸入端,一端與第二開關和第三開關相接;
第二開關,一端與第一開關和第三開關相接,一端與應急發電設備相接;
第三開關,一端與第一開關和第二開關相接,一端與供電線路側開關的輸出端相接;
當所述單片機接收到高電平脈沖時,控制所述供電線路側開關斷開,控制所述第一開關斷開,控制所述第二開關和第三開關閉合,發送指令命令應急發電設備啟動;
當所述單片機接收到低電平脈沖時,控制所述供電線路側開關閉合,控制所述第一開關閉合,控制所述第三開關和第二開關斷開;
當所述單片機接收到高電平脈沖時,將信號發送至無線收發電路模塊,無線收發電路模塊產生報警信息并以無線傳輸的形式發送至指定終端。
所述第三開關聯接有時鐘電路模塊,當所述單片機發送斷開指令時,在設定時間后控制所述第三開關斷開。
所述第三開關與所述應急發電設備線路之間還設置有監測模塊,進一步包含:
電壓檢測模塊,記錄電壓值,當電壓變化值,達到設定值時,產生報警,并通知數據轉發模塊將報警信息發送至指定設備;
電流檢測模塊,記錄電流值;
時長檢測模塊,記錄應急設備發電時長;
功耗計算模塊,匯總電壓檢測模塊、電流檢測模塊、時長檢測模塊的數據,計算發電功耗,當發電功耗達到設定值時,通知數據轉發模塊將發電功耗信息發送至指定設備;
數據轉發模塊,具有存儲單元,記錄電壓檢測模塊、電流檢測模塊、時長檢測模塊的統計數據和功耗計算模塊的計算數據,設置有有線數據接口和無線傳輸接口。
所述應急發電設備還外接有保護模塊,若檢測到應急發電設備輸出電壓低于設定值,強制斷開應急發電設備與所述第三開關的聯接。
所述智能控制箱面板上設置有開關狀態指示單元,顯示所述供電線路側開關、所述第一開關、所述第二開關、所述第三開關的狀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新疆電力公司阿勒泰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未經國網新疆電力公司阿勒泰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63066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