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廢機油熱解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568787.0 | 申請日: | 2017-05-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955947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2 |
| 發明(設計)人: | 黃立志;趙耀宇;齊水蓮;張鋆浩;曹柳;潘志恒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金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0G9/00 | 分類號: | C10G9/00;C10G9/42 |
| 代理公司: | 鄭州立格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41126 | 代理人: | 田磊 |
| 地址: | 450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油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廢機油再生處理領域,尤其涉及廢機油熱解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推進,機油的消耗量也大幅度上升,而機油不同燃油的燃燒消耗,而是混合了大量的雜質造成無法使用。現有技術中將這些廢機油進行燃燒處理或者進行再熱解蒸餾以分離出汽油等餾分。廢機油不易燃燒充分,不僅無法有效利用其熱值,而且容易生成大量煙氣造成環境污染。目前廢機油的熱解工藝較為粗獷,采用加熱管對其進行加熱處理,但是由于加熱管的溫度在機油中存在傳遞不均勻的現象,靠近加熱管的機油容易過度受熱而焦化并堆積在加熱管外壁,不僅再次降低加熱管的熱傳遞效率,而且還需要定時進行清焦作業,因此造成廢機油熱解處理的高成本、低產率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廢機油熱解裝置,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能夠有效促進燃燒管在加熱罐內均勻散熱,大大降低燃燒管外壁結焦現象的發生概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廢機油熱解裝置,所述裝置包括臥式加熱罐,以及貫穿臥式加熱罐底部的燃燒管,燃燒管一端與燃燒機連通并設有排氣口,另一端設有封門;加熱罐遠離燃燒機的一端設有進油管和出油管,燃燒管位于加熱罐內的管體外壁盤設蛇形導流管。
優選的,所述蛇形導流管的進口與進油管連接,出口與加熱罐內部連通,蛇形導流管沿燃燒管軸向設置且折彎部朝向燃燒管兩端。
優選的,所述蛇形導流管的出口位于燃燒管頂部并與沿燃燒管徑向設置的噴油管連接。
優選的,所述蛇形導流管包括相對燃燒管軸線對稱分布的左半管和右半管,左、右半管的進口皆與進油管連接、出口皆與噴油管連接。
優選的,所述噴油管設有數個,且相鄰噴油管的噴油方向相反。
優選的,所述裝置包括數根繞燃燒管外周設置的對流管。
優選的,所述加熱罐設有進油口的端部處設有隔熱層。
優選的,所述的進油口上方的加熱罐罐體上設有溢流管和卸油管。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燃燒機將點燃后的燃料油噴入燃燒管進行燃燒,工作人員通過進油管向加熱罐內注入過濾后的廢機油,廢機油分別通過蛇形導流管的左、右半管后從噴油管噴出,并將上述過程吸收的燃燒管內燃燒熱傳遞至加熱罐內的廢機油。加熱罐內的廢機油吸熱熱解成餾分較輕的汽油或其他油產物,然后從卸油管導出。如果加熱罐內的廢機油過多時,可以從溢流管排至外界并被收集和循環使用,熱解后的廢機油從排油口排出。燃燒管內隨著燃料油的燃燒,會生成一定灰渣,可以從封門處扒除清理。燃燒管內燃料油燃燒生成的廢氣從排氣口處的煙道排至外界。同樣的,繞燃燒管外周設置的對流管可以有效向周邊的廢機油輻射燃燒管內的燃燒熱,提高廢機油的熱解效率。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采用貼設在燃燒管外壁的蛇形導流管對廢機油進行導流,可以有效吸收并轉移燃燒管外壁的熱量,防止機油受到燃燒管外壁的高溫影響而結焦;
2)采用流動式機油和對流管對燃燒管內的燃燒熱進行傳導和均勻輻射,使得加熱罐內的廢機油整體受熱、熱解,提高熱解效果并降低能耗。
3)蛇形導流管采用對稱設置的左、右半管結構,縮短了機油的流動行程,防止蛇形導流管的機油由于接觸燃燒管外壁的行程過長而產生管內結焦現象,而且可以快速傳導燃燒管的熱量;
4)噴油管的噴射方向不一致,可以促進加熱罐內的機油產生對流,進一步提高機油之間的熱傳導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具體實施方式中廢機油熱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具體實施方式中蛇形導流管和噴油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熱解裝置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金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河南金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5687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