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中門輔具固定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547159.4 | 申請日: | 2017-05-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7940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26 |
| 發明(設計)人: | 徐增建;王芳榮;賈炳恒;朱紅雷;馬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5C13/02 | 分類號: | B05C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尚世浩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中門輔具 固定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涂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中門輔具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車門涂裝夾、中門輔具屬于汽車涂裝生產中的重要工裝。在車身涂裝過程中,車門夾、中門輔具可確保車門不受外力打開,以避免發生碰傷,同時可將車門固定在較小開度,確保已涂覆漆膜的車門與車門框不能接觸,從而提高車身涂裝質量。車門夾、中門輔具貫穿車身涂裝全過程,從前處理開始安裝到車身噴涂、檢查修飾完成后才拆卸。車門夾、中門輔具在汽車涂裝生產中必不可少且作用重大。
商務車中門一般為滑門,涂裝時為保證車門涂膠、噴漆,不能使用滑軌狀態安裝在白車身上,需通過中門涂裝夾、中門輔具實現,由于商務車中門不同于一般轎車四門通過鉸鏈連接在車身上,故需先設計中門與車身連接的類鉸鏈結構實現中門與車身裝在一起,滿足涂裝整個工藝要求。
現有的中門輔具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安裝在車身B柱上已有鉸鏈安裝孔的定位套,一部分為安裝在中門鉸鏈安裝孔的掛鉤結構,掛鉤插在小套中實現中門安裝在車身上,同時掛鉤可以在小套中進行旋轉,滿足電泳、涂膠、面漆的涂裝要求。一些商務車為電動中滑門,車身B柱上無鉸鏈安裝孔,導致定位套在B柱上無法固定安裝,進而使得中門無法在B柱上固定,涂裝時,白車身與中門需單獨進行,影響涂裝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的當車輛中門為電動滑門時,車身B柱上無鉸鏈安裝孔,導致中門在B柱上無法固定,影響涂裝效率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中門輔具固定結構,包括安裝在B柱上的中門輔具,所述B柱的內側設有一組安全帶固定座;所述中門輔具包括:底座,其沿平行于所述B柱的方向固定于所述安全帶固定座上;連接桿,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中部并沿垂直于所述B柱的方向伸出所述B柱;定位套,其用于固定中門掛鉤,所述定位套豎向的固定在所述連接桿的端部。
優選地,所述安全帶固定座上設有用于固定安全帶的固定孔;所述底座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連接孔,所述固定孔與所述連接孔重合。
優選地,沿所述定位套的頂端豎向的向下切削形成用于限制中門掛鉤轉動的限轉平面;所述限轉平面與所述中門掛鉤的轉動平面垂直。
優選地,還包括沿所述B柱寬度方向固定在所述底座遠離B柱一側的限位架,所述限位架為L形結構,包括橫向設置的連接邊和向垂直于B柱方向延伸的固定邊;所述固定邊與所述B柱的側邊卡合。
優選地,所述固定邊朝向所述B柱的一側設有卡合缺口,所述卡合缺口的寬度與所述側邊的厚度相等。
優選地,還包括設于所述連接桿和所述底座連接處的加強筋。
優選地,所述連接桿伸出所述B柱的部分為連接桿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向B柱方向彎折預設角度。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中中門輔具的底座安裝于原有白車身的安全帶固定座上,將定位套固定在連接桿上進而通過定位套固定中門,實現了中門在白車身上的安裝,涂裝時,白車身與中門一起進行,提高了涂裝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中門輔具與B柱一側的裝配圖。
圖2為中門輔具與B柱的另一側裝配圖。
圖3為中門輔具的俯視圖。
圖4為中門輔具的側視圖。
本實施例圖中:1-中門輔具11-底座12-連接桿13-定位套131-限轉平面2-安全帶固定座3-限位架31-連接邊32-固定邊321-卡合缺口4-加強筋5-B柱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參見圖1到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中門輔具固定結構,包括安裝在B柱5上的中門輔具1,在B柱5的內側設有一組安全帶固定座2;其中,中門輔具1在本方案中包括:
底座11,其沿平行于B柱5的方向固定于安全帶固定座2上,采用螺栓方式可拆卸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54715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