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港池蛇形波造波機推波板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476936.0 | 申請日: | 2017-05-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0667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楠;王收軍;陳漢寶;張慈珩;劉海源;高峰;陳松貴;宋榮生;魏仁哲;張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10/00 | 分類號: | G01M10/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2209 | 代理人: | 高璇 |
| 地址: | 300384 ***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蛇形 波造波機推波 板結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港口及近海工程實驗研究領域,涉及一種用于在港池中產生所需要的模擬波浪的蛇形造波機,具體是一種港池蛇形波造波機推波板結構。
背景技術
在港口及近海工程實驗研究領域,造波機是進行物理模型試驗研究的一種必備實驗裝置。造波機通過設置于設備前端并且置于水中的推波板的往復運動來制造滿足特定需要的波浪,波浪作用于水槽或水池中的物理模型。由于實驗研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研究人員對所產生波浪的要求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模擬精度、多樣性和靈活性方面。
目前,現有的蛇形造波機造波時相鄰兩推波板之間存在缺口,如附圖1所示,且缺口隨相鄰兩推波板前后距離增大而增大,使得產生的波浪不平滑,無法滿足實驗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港池蛇形波造波機推波板結構,以滿足水工實驗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港池蛇形波造波機推波板結構,由多個結構相同的推波單元依次順序連接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每個推波單元包括內穿管、鉸接體、內導管、外導管、寬板以及窄板,內穿管上間隔均布多個鉸裝在內穿管上且水平伸出的外導管,在每個外導管上方的內穿管上均鉸裝有一水平的外導管;相鄰的推波單元的外導管與內導管均一一相對插裝匹配;
在多個外導管一側共同固裝一寬板;多個內導管共同固裝有一窄板,窄板與寬板安裝在同一側,窄板與相鄰的推波單元的寬板的外沿相交疊;在內穿管的上下兩端分別套裝有一鉸接體。
而且,窄板插入相鄰的推波單元的寬板與外導管之間的間隙中,窄板與寬板貼附接觸。
而且,在接近內穿管一側窄板上的固裝/制有一壓板,該壓板與寬板的厚度相同,壓板與寬板對齊使推波單元的端面形成平整的板面。
而且,在內導管與外導管安裝位置之間的內穿管上均套裝有外套管。
而且,內穿管為不銹鋼管并由上至下貫穿整個推波板結構,外套管為不銹鋼管。
而且,在多個外導管上均間隔固裝有兩個槽鋼連接座,該多個槽鋼連接座的朝向相同并且該多個槽鋼連接座在外導管的同一側共同固裝一寬板;多個內導管上均固裝有一個槽鋼連接座,該多個槽鋼連接座共同固裝有一窄板。
而且,所述鉸接體由不銹鋼板和鋼管加工焊接而成,其中不銹鋼管的內徑與內穿管的外徑相同,加工有四個孔的不銹鋼板用于和造波機的動力部件的螺栓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1、本結構將推波板旋轉時所用的鉸鏈和推板伸長縮短的移動副合并為一個結構,即外導管或內導管,簡化了機械結構,便于加工和安裝調試。
2、本實用新型能夠產生平滑無缺口的蛇形波浪,對于真實波浪的模擬精度高,能夠產生靈活多樣的波浪,滿足多種水工實驗要求,為多種復雜環境的水務設計奠定扎實的基礎。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的蛇形造波機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示意圖(局部軸側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示意圖(俯剖圖);
(A)為相鄰推波單元插緊狀態,(B)發生擺動時相鄰推波單元拉伸狀態。
附圖標記:1內穿管,2鉸接體,3內導管,4外導管,5外套管,6寬板,7窄板,8壓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一種港池蛇形波造波機推波板結構,由多個結構相同、尺寸相同的推波單元依次順序連接組合而成,參見圖2所示結構,每個推波單元包括內穿管1、鉸接體2、內導管3、外導管 4、寬板6、窄板7以及壓板8,內穿管1為不銹鋼管由上至下貫穿整個推波板結構;內穿管上間隔均布多個鉸裝在內穿管上且水平伸出的外導管4,在每個外導管上方(或下方)的內穿管上均鉸裝有一水平伸出的外導管,內導管及外導管均可以內穿管為軸進行擺轉;相鄰的推波單元的外導管與內導管均一一相對插裝匹配;本實施例中,外導管及內導管的數量均為三個,根據設計尺寸也可以設計為兩個或更多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未經天津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47693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