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測試新型泡沫混凝土性能的檢測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469508.5 | 申請日: | 2017-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96069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1 |
| 發明(設計)人: | 劉大超;王瑞燕;黃偉;張瑞豐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交大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38 | 分類號: | G01N1/38;G01N33/38 |
| 代理公司: | 重慶中之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0213 | 代理人: | 蒲艷紫 |
| 地址: | 400000 重慶市南岸區學***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測試 新型 泡沫 混凝土 性能 檢測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檢測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測試新型泡沫混凝土性能的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對泡沫混凝土檢測過程中,首先,需要用待檢測泡沫混凝土材料制作實驗樣品,以得到該待檢測泡沫混凝土材料制作得到的泡沫混凝土和抗壓以及抗拉性能。制作實驗樣品包括以下步驟:1)使用高壓反應釜制得發泡劑;2)利用制泡器將發泡劑制作為氣泡;3)在攪拌罐中攪拌混凝土主材料,并混入步驟2)制得的氣泡,使它們攪拌均勻,得到初樣材料;4)將初樣材料灌入模具中,并在在恒溫恒濕養護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得到最終的實驗樣品。最終,將得到實驗樣品在抗拉抗壓檢測儀上進行試驗,以得到抗拉和抗壓性能。雖然現有技術實現了對待檢測泡沫混凝土材料的檢測,但是仍然存在的缺點為:
1)僅在攪拌罐內使用攪拌架進行攪拌,攪拌效率不高,且攪拌得到的初樣材料難以排出;
2)也有用攪拌螺旋筒代替攪拌罐的情況,但是受到輸出速度和氣泡產生速度的影響,很有可能導致氣泡與混凝土主材料混合不均勻,因而得到的實驗樣品不一致,導致了每次檢測結構差異很大,檢測結果不可靠。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測試新型泡沫混凝土性能的檢測系統,解決了因僅在攪拌罐內使用攪拌架而導致初樣材料輸出困難的問題,同時解決了因采用攪拌螺旋筒代替攪拌罐而導致攪拌效果不均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測試新型泡沫混凝土性能的檢測系統,包括:高壓反應釜,其用于制備發泡劑;氣泡發生設備,其與高壓反應釜連通,以將發泡劑制作為氣泡;攪拌設備,其包括攪拌罐、攪拌機構、傳送機構以及開閉機構,攪拌罐上部為中心線與水平面平行的部分圓筒結構,攪拌罐的下部也為中心線與水平面平行的部分圓筒結構,攪拌罐的下部側壁與攪拌罐上部側壁連通;攪拌機構包括攪拌軸、攪拌刀以及第一電機,攪拌軸設置在攪拌罐上部內,攪 拌軸的中心線與攪拌罐上部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攪拌刀螺旋地設置于攪拌軸外壁上,第一電機設置于攪拌罐上部外且其轉動軸與攪拌軸連接,以驅動攪拌軸在攪拌罐上部內轉動;傳送機構包括傳送軸、第一傳送刀、第二傳送刀、傳送筒以及第二電機,傳送筒設置于攪拌罐下部且與攪拌罐下部連通,攪拌罐下部的中心線與傳送筒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傳送軸一端與攪拌罐下部遠離傳送筒的端部轉動連接,傳送軸另一端與傳送筒遠離攪拌罐下部的端部轉動連接,第二電機設置于攪拌罐下部外且其轉動軸與傳送軸固定,第一傳送刀螺旋地設置于傳送軸位于攪拌罐下部內段部外壁上,第二傳送刀螺旋地設置于傳送軸位于傳送筒內段部外壁上,第一傳送刀與第二傳送刀之間有距離;在傳送筒的入口處安裝有開閉機構,以開閉位于傳送軸位于第一傳送刀與第二傳送刀之間的段部與傳送筒內壁之間縫隙;以及控制箱,高壓反應釜、氣泡發生設備、第一電機、第二電機以及開閉機構均與控制箱連接。
優選的是,開閉機構包括:容納環,容納環套于傳送軸外且位于傳送筒的入口處,容納環與傳送軸之間縫隙能供初樣材料穿過,容納環內壁內凹形成容納腔;四個開閉臂,四個開閉臂以容納環為中心等距離地分布在容納環上,每個開閉臂均包括開閉片、密封部、伸縮缸、伸縮桿以及活塞,伸縮缸設置于容納環的外壁上,伸縮缸內設置有活塞,活塞與伸縮缸遠離容納環的端部形成氣腔,在氣腔內氣壓變大時活塞能在伸縮桿內移動,伸縮桿與活塞靠近容納環的端部連接,伸縮桿穿入容納腔內與開閉片連接,開閉片為扇形結構,開閉片靠近傳送軸的側邊上連接有密封部,當四個開閉臂的密封部均緊貼在傳送軸上時能將傳送軸與容納環之間縫隙封閉;四根連通管道,每根連通管道均將相鄰兩伸縮缸的氣腔連通;進氣管,其與一連通管道連通,在進氣管上設置有用于開閉進氣管的進氣閥,進氣管用于連通外界氣源;以及排氣管,其與一連通管道連通,在排氣管上設置有用于開閉排氣管的排氣閥,排氣管與外界空氣連通;其中,進氣閥和排氣閥均連接至控制箱。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交大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未經重慶交大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46950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