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骨外科足部或手部關節牽拉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451003.6 | 申請日: | 2017-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4449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5 |
| 發明(設計)人: | 田少奇;王妍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B17/02 | 分類號: | A61B17/02;A61B17/56 |
| 代理公司: | 濟南誠智商標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李瀟瀟 |
| 地址: | 266000***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支撐固定桿 移動部 導柱 克氏針孔 鋸齒 推桿 牽拉裝置 手部關節 骨外科 限位桿 施力 足部 手術操作 自鎖結構 手術野 牽拉 收尾 平行 穿過 清晰 移動 保證 | ||
骨外科足部或手部關節牽拉裝置,兩條平行的導柱與支撐固定桿和限位桿收尾連接圍成一圈,且兩條導柱相對,導柱相對的內側均設有鋸齒形成推桿的自鎖結構,支撐固定桿上設有克氏針孔,推桿包括推動部和移動部,移動部的兩端與導柱內側的鋸齒接觸,移動部上設有與支撐固定桿上的克氏針孔對應的克氏針孔,推動部一端穿過支撐固定桿與移動部連接,另一端位于導柱、支撐固定桿和限位桿圍成的圈外,推動推動部可帶動移動部向遠離支撐固定桿一側移動。保證牽開效果的穩定,手術野清晰,便于手術操作,減少手術時間。另外推動施力比拉動施力相對更為穩定,提高牽拉效果。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骨外科足部或手部關節牽拉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臨床上,足踝部或手部小關節進行融合或者進行關節內骨折的復位及固定時,常常需要對關節進行牽開,顯露關節間隙,以便于對直視關節面進行操作。目前,小關節牽開的常用方法分為兩類。一類為助手徒手牽開法,需要1-2名助手進行對抗牽引,此類方法關節問隙牽開效果不佳,容易發生助手疲勞,影響手術者操作;另一類為采用錐板牽開器進行牽開,錐板牽開器需要插入關節間隙內進行牽開,臨床應用發現,牽開后影響術者對關節面的觀察及操作,且會占用手術野,影響手術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骨外科足部或手部關節牽拉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種骨外科足部或手部關節牽拉裝置,包括導柱、支撐固定桿、限位桿和推桿,導柱包括平行的兩條,兩條導柱與支撐固定桿和限位桿收尾連接圍成一圈,且兩條導柱相對,導柱相對的內側均設有鋸齒形成推桿的自鎖結構,所述支撐固定桿上設有克氏針孔,推桿包括推動部和移動部,所述移動部的兩端與導柱內側的鋸齒接觸,移動部上設有與支撐固定桿上的克氏針孔對應的克氏針孔,推動部一段穿過支撐固定桿與移動部連接,另一端位于導柱、支撐固定桿和限位桿圍成的圈外,推動推動部可帶動移動部向遠離支撐固定桿一側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推動部為U型,推動部的開口位置端與移動部靠近兩端的位置固定連接,封口端為推動作用力施加端。
進一步地,所述推動作用力施加端上套置有防滑套。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固定桿上設有兩個可供U型推動部穿過的通孔,支撐固定桿的兩端設有鉚接固定兩條導柱的鉚接孔。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部兩端與導柱上鋸齒接觸的部分為傾斜的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固定桿上克氏針孔與移動部上的克氏針孔的中心連線與兩條導柱平行。
綜上,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保證牽開效果的穩定,手術野清晰,便于手術操作,減少手術時間。另外推動施力比拉動施力相對更為穩定,提高牽拉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一導柱的A向視圖。
圖3為圖1中支撐固定桿的B向視圖。
圖4為一導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一導柱長度方向的剖視圖。
圖6為部分推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導柱、2支撐固定桿、3限位桿、4推桿、5鋸齒、6、克氏針孔、7推動部、8移動部、9防滑套、10通孔、11鉚接孔、12傾斜的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6對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進行詳細說明,所舉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未經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45100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神經牽開裝置
- 下一篇:一種外科手術用快速縫合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