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燃燒器火蓋的傳火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450219.0 | 申請日: | 2017-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82945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陳光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林內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3D14/58 | 分類號: | F23D14/5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義律師事務所31304 | 代理人: | 劉峰 |
| 地址: | 201411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燃燒 器火蓋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氣灶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燃燒器火蓋的傳火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家用燃氣灶燃燒器的火焰分布一般由內環火和外環火組成,或者在內環火和外環火之間增加一圈中環火形成三環火,其中內環火分布在中心火蓋外側,外環火和中環火分布在外圈火蓋的外側和內側。灶具工作時,一般先點燃內環火,再由內環火傳遞點燃中環火、外環火,為增加火焰傳遞的可靠性,就需要在大火蓋的內外側火孔之間增加傳火孔。目前現有技術的灶具燃燒器的傳火孔多是條形火孔或多個圓形火孔結構,這兩種方式傳火孔的開孔朝向都是向上,都存在外觀不美觀、傳火孔容易堵塞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燒器火蓋的傳火結構,改善現有技術外觀不美觀、容易造成傳火孔堵塞等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燃燒器火蓋的傳火結構,所述傳火結構包括傳火槽和設置于所述傳火槽內的傳火孔,所述傳火槽設置于燃燒器火蓋的內側火孔與外側火孔之間的上部平面上,所述傳火槽沿圓周均勻分布;一側所述傳火槽的底面與所述傳火槽的側壁交界處未封閉形成水平方向開口的條形所述傳火孔。
進一步地,所述傳火槽的形狀為“C”形,所述“C”形傳火槽的一端指向一個所述內側火孔,所述“C”形傳火槽的另一端指向一個所述外側火孔。將傳火槽的形狀設置為C型,其一端的出火方向指向一個內側火孔,另一端的出火方向指向一個外側火孔,有利于火焰通過傳火槽在外圈火和內圈火之間傳遞。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設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傳火孔隱藏在傳火槽內,外觀美觀,并且由于傳火孔的開口為水平方向,污垢不易沉積,因而傳火孔不易被堵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傳火孔開口朝上所導致的易于堵塞的技術問題。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沿A-A線的剖面圖。
圖中,1燃燒器火蓋;2傳火槽;3內側火孔;4外側火孔;5火蓋的上部平面;6傳火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具體實施例,包括傳火槽2和設置于傳火槽2內的傳火孔6,傳火槽2設置于燃燒器火蓋1的內側火孔3與外側火孔4之間的上部平面5上,傳火槽2沿圓周均勻分布。
如圖2所示,一側傳火槽2的底面與傳火槽2的側壁交界處未封閉形成水平方向開口的條形傳火孔6。
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傳火槽2的形狀為“C”形,“C”形傳火槽的一端指向一個內側火孔,“C”形傳火槽的另一端指向一個外側火孔,因此更有利于火焰通過傳火槽在外圈火和內圈火之間傳遞。
本實用新型的傳火孔6隱藏在傳火槽2內,外觀美觀,并且由于傳火孔6的開口為水平方向,污垢不易沉積,因而傳火孔6不易被堵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傳火孔開口朝上所導致的易于堵塞的技術問題。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林內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林內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45021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