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輪轂雙保溫模具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391837.2 | 申請日: | 2017-04-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05025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03 |
| 發明(設計)人: | 林斌;林平;萬坤;蘇倆征;盧岳嵩;田勇;王川;許國強;李鳳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躍嶺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8/04 | 分類號: | B22D18/04 |
| 代理公司: | 臺州藍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3229 | 代理人: | 詹銳 |
| 地址: | 317523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輪轂 保溫 模具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輪轂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輪轂雙保溫模具裝置。
背景技術
在輪轂的低壓鑄造過程中,對于低壓鑄造輪輻較窄且較薄,或輪輻較窄較少的輪轂輪型。由于產品論性特點,在鑄造模具的設計時難以完全保證毛坯輪輻位置的順序冷卻。在低壓鑄造生產過程中輪輻中間偏外側部位冷節現象嚴重,且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明顯,會影響鑄造過程中毛坯的順序冷卻,工藝調整困難,輪輻背腔縮松現象嚴重,鑄造成品率低且生產效率較低,影響產品輪輻位置性能。
因此,需要一種能夠控制毛坯不同位置鋁液與模具的熱交換,以保證毛皮順序冷卻的輪轂雙保溫模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輪轂雙保溫模具裝置。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輪轂雙保溫模具裝置,包括澆注底模、位于所述澆注底模上方的澆注上模、成型于所述澆注上模內部的流道、位于所述澆注上模上的上模背腔、位于所述澆注底模上的底模背腔、所述澆注底模與所述澆注上模結合處形成的型腔,所述型腔與所述流道的接通處設置有澆筑窗口,所述澆筑窗口上的所述澆注底模內側設置有窗口保溫棉,所述底模背腔一側成型有附加保溫槽,所述上模背腔一側成型有輪輻上保溫孔。
進一步的,所述輪輻上保溫孔供設置有兩個,且成型于所述上模背腔的垂 直面。
進一步的,所述輪輻上保溫孔與所述附加保溫槽內部均設置有保溫棉。
進一步的,所述澆注上模與所述澆注底模上均成型有定位螺栓孔。
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增加雙保溫裝置,使輪輻所述型腔外壁和模具整體溫度梯度更加合理,便于工藝的調整,降低了鑄造廢品率,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輪輻的產品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輪轂雙保溫模具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1、澆注底模;2、型腔;3、澆注上模;4、上模背腔;5、輪輻上保溫孔;6、流道;7、窗口保溫棉;8、附加保溫槽;9、底模背腔;10、澆筑窗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輪轂雙保溫模具裝置,包括澆注底模1、位于澆注底模1上方的澆注上模3、成型于澆注上模3內部的流道6,流道6用于向型腔2內部輸送高溫鋁液、位于澆注上模3上的上模背腔4、位于澆注底模1上的底模背腔9、澆注底模1與澆注上模3結合處形成的型腔2,由澆注上模3和澆注底模1組成的型腔2用于成型輪輻,型腔2與流道6的接通處設置有澆筑窗口10,澆筑窗口上的澆注底模1內側設置有窗口保溫棉7,底模背腔9一側成型有附加保溫槽8,上模背腔4一側成型有輪輻上保溫孔5。
進一步的,輪輻上保溫孔5供設置有兩個,且均成型于上模背腔4的垂直面,輪輻上保溫孔5用于提升輪輻位置溫度并降低輪輻中部冷節部位鋁液溫度散失,輪輻上保溫孔5與附加保溫槽8內部均設置有保溫棉,澆注上模3與澆注底模1上均成型有定位螺栓孔。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效物界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躍嶺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浙江躍嶺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39183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接地開關的聯鎖機構及其開關柜
- 下一篇:一種連接器的改進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