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冷卻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376957.5 | 申請日: | 2017-04-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95506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1 |
| 發明(設計)人: | 劉玲玲;梁永波;耿偉;趙雪錦;王夢軍;齊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賽諾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D31/00 | 分類號: | F25D31/00 |
| 代理公司: | 鄭州先風專利代理有限公司41127 | 代理人: | 黃偉 |
| 地址: | 450001 河南***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冷卻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卻器。
背景技術
在藥劑研究和實驗領域,經常需要干凈衛生地將藥劑先行冷卻后才能進行后續的排放或其他操作。現有技術中冷卻藥劑的方法如下:將藥劑放入敞口容器中,使用自然散熱的方法使藥劑中的熱量散發而實現冷卻效果。但使用自然散熱進行冷卻需要消耗較長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卻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溶液采用自然散熱的方式散熱速度慢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冷卻器,包括冷卻本體及用于供手持的手握部,還包括連接冷卻本體與手握部的連桿,所述冷卻本體包括用于容納冷卻液體的冷卻液容納腔,冷卻本體還包括與冷卻液容納腔的腔內空間連通以供冷卻液流入的冷卻液入口和供冷卻液流出的冷卻液出口,冷卻液入口與冷卻液出口互不連通。
所述冷卻本體由空心管體彎繞形成,空心管體的一端形成所述冷卻液入口、另一端形成所述冷卻液出口。
所述空心管體彎繞成多個環狀圈體,多個環狀圈體共同形成了螺旋形狀,相鄰的兩環狀圈體之間在其周向方向上具有間隙。
相鄰的兩環狀圈體之間在環狀圈體的軸線方向上具有間隙。
所述空心管體任一位置處的截面面積相同。
所述手握部與連桿均由繞成冷卻本體的空心管體一次彎折成型。
所述冷卻液入口與冷卻液出口均設置在手握部的端部。
所述手握部的遠離連桿的端部設置有向下彎折的彎折部,所述冷卻液入口與冷卻液出口均設置在彎折部的下端。
所述冷卻液入口與冷卻液出口均連接有易彎折的軟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在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時,先將冷卻本體置于裝有待冷卻溶液的容器中,通過冷卻液入口向冷卻液容納腔內注入溫度低于待冷卻溶液溫度的冷卻液,冷卻液容納腔內的冷卻液通過熱傳導的方式迅速吸收待冷卻溶液內的熱量而使其溫度升高。冷卻液容納腔內溫度升高后的冷卻液再通過冷卻液出口流出以供新的冷卻液補入,所以溫度較低的冷卻液能實時流入冷卻液容納腔內而持續高效地吸收待冷卻溶液內的熱量,因而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冷卻溶液效率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的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冷卻本體1及用于供手持的手握部2,還包括連接冷卻本體與手握部的連桿6。
所述冷卻本體1、手握部2及連桿6由兩端貫通的空心管體一次彎繞形成,空心管體的兩個端部分別形成供冷卻液流入空心彎管內的冷卻液入口和供冷卻液由空心彎管內流出的冷卻液出口。
空心管體的中部彎繞成多個環狀圈體,多個環狀圈體共同形成了螺旋形狀的冷卻本體1。為了進一步增大冷卻本體1與待冷卻溶液的有效接觸面積、提高冷卻效果,相鄰的兩環狀圈體之間在其周向方向上及軸線方向上均具有間隙。此處所說的有效接觸面積是指,使得處于各環狀圈體周邊的溶液溫度盡可能低。因各環狀圈體是由同一根空心彎管彎繞而成,所以此處的環狀圈體并非是標準的環形,而是近似環形的形狀。相應地,各環狀圈體之間的間隙是指除了整根空心彎管必然存在的連接處之外相鄰兩環狀圈體之間不貼合。本實施例中,組成冷卻本體1的空心管體的管內腔體一起形成了用于容納冷卻液的冷卻液容納腔。
這種設置形式使得經冷卻液入口流入的冷卻液能盡可能地將冷卻液容納腔內的已被加熱的冷卻液經冷卻液出口排出,而不是與其內的較熱冷卻液混合。
為最大限度地避免經冷卻液入口進入冷卻液容納腔內的冷卻液與其內的已吸收若干熱量的冷卻液混合,空心管體任一位置處的截面面積相同。
在其他實施例中,手握部與連桿也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冷卻本體上而非與之一體成型制成;冷卻本體也可以是中部具有冷卻液容納腔的任意形狀。
手握部2的遠離連桿6的端部還設置有向下延伸的彎折21,冷卻液入口及冷卻液出口均設置在彎折部的下端。這種設置形式在將冷卻液引入及將冷卻液排出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接冷卻液的源頭對容器內待處理溶液的污染。
為了便于連接可提供冷卻液的源頭,冷卻液入口均連接有易彎折的入口軟管4。為便于調節冷卻液排出位置,冷卻液出口處連接有易彎折的出口軟管5。冷卻液入口與入口軟管4通過套筒3連接,冷卻液出口與出口軟管5也通過上述套筒3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賽諾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河南賽諾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37695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終端、終端定位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一種智能疏散的最短路徑逃生指揮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