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319814.0 | 申請日: | 2017-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38898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14 |
| 發明(設計)人: | 全麗偉;李建華;賈麗娜;朱洪婷;王曉;李源財;龔俊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聯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27/18 | 分類號: | G02B27/18;G02B13/00;G02B13/18;G03B21/14 |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創專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1 | 代理人: | 謝自安 |
| 地址: | 52840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超短 投影 光學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電顯示行業的投影技術,尤其是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投影技術的發展,投影儀已經廣泛應用于家用、教育、辦公等領域,其中,超短焦投影能夠在短距離投影的情況下投射出大尺寸的畫面,備受廣大用戶的喜愛。
目前市場上的超短焦投影鏡頭有兩種設計方式:1、采用折射式的反遠距鏡頭結構,鏡頭體積大,使用鏡片數量較多,為了校正畸變和場曲,不得不犧牲分辨率,導致分辨率偏低,制造公差敏感,無法批量生產;2、混合式的結構即折射透鏡組件加反射透鏡組,目前采用這種結構的超短焦鏡頭普遍分辨率偏低、投射比小,亮度低、投射距離變化時場曲和畸變明顯變大,導致解像力變差,并且投射距離的范圍較小,雖然少數鏡頭的分辨率達到了1080P,但是為了提高分辨率,卻犧牲了投射比,并增加較多非球面,導致制造良率低,無法批量生產;也有少部分鏡頭為了降低成本,采用塑膠非球面,導致鏡頭在投影機長時間使用時因高溫發熱而產生虛焦現象,目前市場上還沒有超短焦鏡頭能夠同時克服上述缺點。
因此,本實用新型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而產生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該裝置分辨率高,亮度高,高溫不虛焦,投射距離范圍大、不同投射距離下解像力不降低、畸變不變大、可批量生產。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投射方向上依次設置有:照明系統、折射透鏡組件、非球面反射鏡;所述照明系統包括DMD芯片、等效棱鏡;
所述折射透鏡組件包括:
能相對DMD芯片前后移動的第一透鏡組,所述第一透鏡組的光焦度為正;
能相對DMD芯片前后移動的第二透鏡組,所述第二透鏡組的光焦度為正;
能相對DMD芯片前后移動的第三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的光焦度為負;
相對DMD芯片靜止的第四透鏡組,所述第四透鏡組的光焦度為正。
如上所述的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鏡組包括沿投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光闌和第七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組包括第八透鏡;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第九透鏡;所述第四透鏡組包括 沿投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十透鏡、第十一透鏡、第十二透鏡和第十三透鏡。
如上所述的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MD芯片相對于光軸偏離放置,使得DMD芯片的中心與光軸偏離距離為0.8mm-1mm。
如上所述的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組的光焦度滿足0.03≤|φ210|≤0.04;所述第二透鏡組的光焦度滿足0.004≤|φ220|≤0.005;所述第三透鏡組的光焦度滿足0.03≤|φ230|≤0.035;所述第四透鏡組的光焦度滿足0.007≤|φ240|≤0.008,所述非球面反射鏡的光焦度滿足0.03≤|φ300|≤0.033。
如上所述的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一透鏡的光焦度φ11為負,所述第十透鏡的光焦度φ10為正,光焦度滿足0.8≤|φ11/φ10|≤0.9;所述第十三透鏡的光焦度φ13為負,所述第十二透鏡的光焦度φ12為正,光焦度滿足0.2≤|φ13/φ12|≤0.3。
如上所述的一種超短焦投影光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鏡的光焦度為負,光焦度φ6滿足:0.008≤|φ6|≤0.009;所述第六透鏡的兩面均彎向DMD芯片;所述第五透鏡的光焦度為正,第四透鏡的光焦度為負,第四透鏡兩面均彎向非球面反射鏡,光焦度滿足0.04≤|φ4/φ5|≤0.041,折射率滿足0.3≤(ND4-ND5)≤0.4;所述第三透鏡的光焦度為正,所述第二透鏡的光焦度為負,第二透鏡的兩面均彎向非球面反射鏡,光焦度滿足0.014≤|φ2/φ3|≤0.016,折射率滿足0.4≤(ND2-ND3)≤0.4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聯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山聯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31981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