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用于后扭梁懸架的橫梁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87977.8 | 申請日: | 2017-0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501674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19 |
| 發明(設計)人: | 許生;胡西;周星;周磊;周寧;袁世林;袁苑;高松;宛銀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G21/05 | 分類號: | B60G21/05;B62D21/11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劉路堯,逄京喜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后扭梁 懸架 橫梁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懸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后扭梁懸架的橫梁結構。
背景技術
后扭梁作為汽車底盤后懸架系統中的一種結構,如圖1所示,現有的后扭梁懸架其主體結構包含橫梁1a、縱臂2a、彈簧托盤3a、輪轂支架4a、減振器支架5a以及穩定桿6a等組成,整體通過焊接方式固定于一體,最終通過壓裝橡膠襯套與車體通過螺栓連接,使后扭梁總成沿兩襯套中心點連線的軸線帶動車輪做上、下旋轉運動,且該總成結構具有一定的側傾剛度,通過橫梁及穩定桿的彎曲變形可以實現左右輪胎異向跳動。
橫梁1a通過鈑金沖壓而成,材料一般選用高強度扭轉鋼,橫截面采用“V”型結構,橫梁兩端分別切有兩道圓弧口,與縱臂2a焊接配合,通過兩道弧焊連接,為保證后扭梁整體的強度及扭轉剛度滿足設計要求,橫梁厚度的數值比較大,且橫梁中間部位需要設有穩定桿6a結構,穩定桿6a為一根較長的彈簧鋼材料制成的空心鋼管結構,兩端分別穿入縱臂孔,在穩定桿穿出端通過焊接方式與縱臂固定連接,為保證穩定桿在車輪受到沖擊過程中不產生共振異響,需要通過穩定桿固定橡膠塊7a將穩定桿與橫梁固定。
現有技術中用于后扭梁懸架的橫梁結構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橫梁截面采用“V”型,其與縱臂的連接只是通過橫梁兩側邊的圓弧口焊接實現;連接效果較弱,由此需要采用穩定桿和橡膠固定塊,導致結構較復雜,同時,采用兩道弧焊會導致焊接處焊縫過長,連接處連接不牢固。
其次,橫梁截面采用“V”型,且開口向下,若橫梁在落料、成型工序中,邊緣不可避免的存在毛刺,嚴重會有不易觀察的細小缺口存在,如車輛在較差路況條件下行駛,后扭梁異向扭轉力過大,此缺陷處即會出現應力集中,嚴重會導致橫梁斷裂,為解決該問題,需要對橫梁邊緣處進行研磨拋光處理,從而使成本大大增加,生產效率大大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的橫梁截面采用“V”型,其與縱臂的連接只是通過橫梁兩側邊的圓弧口焊接實現;連接效果較弱,由此需要采用穩定桿和橡膠固定塊,導致結構較復雜,同時,采用兩道弧焊會導致焊接處焊縫過長,連接處連接不牢固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后扭梁懸架的橫梁結構,包括橫梁,所述橫梁的兩端焊接在縱臂上,所述橫梁的橫截面為U形,所述橫梁包括頂邊和側邊,所述側邊的兩端分別向內切削形成一與縱臂搭接的弧形缺口;所述頂邊的兩端分別與縱臂的頂端搭接;所述頂邊端部的兩側與所述側邊的連接處分別設有一緩沖缺口。
優選地,兩所述側邊關于所述頂邊對稱且向上呈預設夾角。
優選地,所述緩沖缺口為L型缺口。
優選地,在各所述側邊上沿橫梁的長度方向間隔的布置有多個減重孔,各所述減重孔均為沿所述橫梁長度方向開設的腰型孔。
優選地,在所述側邊的下邊緣設有翻邊。
優選地,所述橫梁為沖壓一體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過采用該彈性緩沖塊直接與車體安裝座連接,使得在整車收沖擊情況下,緩沖塊利用彈性變形吸收能力,避免減振器安裝支座與車體安裝座產生剛性沖擊,提高了整車行駛安全性與行駛舒適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后扭梁懸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后扭梁懸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橫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橫梁端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橫梁的側視圖。
現有技術圖中:1-橫梁2-縱臂3-彈簧托盤4-輪轂安裝支座5-減振器安裝支座6-穩定桿7-穩定桿固定橡膠塊
本實施例圖中:1-橫梁11-弧形缺口12-緩沖缺口13-減重孔14-翻邊15-檢具定位孔2-縱臂3-彈簧托盤4-減振器安裝支座5-輪轂安裝支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8797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調整天線下傾角的方法及基站
- 下一篇:輕質易收小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