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輸電線路鐵塔接地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61590.5 | 申請日: | 2017-0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585081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4 |
| 發明(設計)人: | 薛尚青;王旭明;趙金飛;郭志彬;翁蘭溪;林波;李宏進;黃耀;韓軍科;楊大淼;廖寶文;陳德泉;程希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國家電網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4/66 | 分類號: | H01R4/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聯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66 | 代理人: | 朱振德,張榮 |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輸電 線路 鐵塔 接地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輸電線路鐵塔接地裝置。
背景技術
電力系統運行經驗表明,大多數輸電線路事故都是由于雷擊輸電線路或桿塔引起跳閘所致。為提高輸電線路的耐雷水平,降低輸電線路雷擊跳閘率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高壓輸電線路需要在桿塔基礎周圍埋設接地裝置,用于在線路遭受雷擊或出現系統短路故障時,向大地導瀉電流,保護線路本體和周圍人、物安全。但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惡劣的環境加速了接地裝置的腐蝕,造成其使用壽命下降、強度降低。為增強接地裝置的耐腐蝕性,現有的輸變電工程中通常以熱浸鍍鋅作為主要的前期防護手段,以冷涂鋅或涂刷防腐涂料作為后期維護手段,熱鍍鋅技術能以較低的成本取得較厚的鍍層,鍍層的厚度、韌性、表面狀態都能很好控制。然而,目前在實際運行中,環境腐蝕的不斷加劇使得傳統鍍鋅技術已不能滿足輸電鐵塔接地裝置在極端海洋大氣地區及重工業污染地區中的使用年限要求,從而無法有效防止輸電線路跳閘,影響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輸電線路鐵塔接地裝置,耐腐蝕性能強,結構強度高,易于加工。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輸電線路鐵塔接地裝置,包括多個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多個所述第一連接件首尾相接構成方形環,所述方形環的四角處分別連接有第二連接件,處于所述方形環的四角處的第二連接件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所述方形環的幾何中心,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均為滲鋁鋼。
所述滲鋁鋼由內向外分別為鋼層、鐵鋁合金層和純鋁層,所述鋼層中所含鋁的濃度<鐵鋁合金層所含鋁的濃度<純鋁層所含鋁的濃度。
所述純鋁層厚度為30-40μm,所述鐵鋁合金層厚度為30-100μm。
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均為圓鋼。
多個所述第一連接件通過焊接方式首尾相接構成所述方形環。
所述方形環的四角處分別焊接有第二連接件。
所述方形環為正方形環。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耐腐蝕性能強,結構設計合理,結構強度高,使用壽命長;易于加工,生產成本低,施工方便;能有效提高輸電線路的耐雷水平,降低輸電線路雷擊跳閘率,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連接件,2、第二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所示,一種輸電線路鐵塔接地裝置,包括四個第一連接件1和四個第二連接件2,四個第一連接件1首尾相接構成方形環,方形環的四角處分別連接有一個第二連接件2,處于方形環的四角處的各個第二連接件2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方形環的幾何中心,方形環的幾何中心即為方形環的對角線的交點,即圖1中所示O點。
在方形環的四角處設置第二連接件2,第二連接件2位于方形環的外側,且各個第二連接件2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方形環的幾何中心,使得第二連接件2呈放射狀,這樣增大了本發明的接地裝置的有效截面積,相應的減少了接觸電阻,提高了防雷和導瀉電流的效率。
第一連接件1和第二連接件2均為滲鋁鋼。滲鋁鋼由滲鋁工藝形成,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并且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和較高的表面質量,采用滲鋁鋼可以很好的保護輸電鐵塔接地裝置的力學性能,提高其使用壽命。
其中,滲鋁鋼由內向外分別為鋼層、鐵鋁合金層和純鋁層,滲鋁鋼中所含有鋁的濃度由內向外逐漸遞增,鋼層中所含鋁的濃度<鐵鋁合金層所含鋁的濃度<純鋁層所含鋁的濃度。
進一步地,純鋁層厚度為30-40μm,所述鐵鋁合金層厚度為30-100μm,以使滲鋁鋼具有更好的耐腐蝕性能,并保證滲鋁鋼具有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進一步地,第一連接件1和第二連接件2均為圓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國家電網公司,未經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國家電網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6159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