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滯留床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58529.5 | 申請日: | 2017-0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16065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07 |
| 發明(設計)人: | 杜冰;吳梅玲;林洪;周超;鄒紅菊;劉平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2274 | 代理人: | 王云 |
| 地址: | 210016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河道 治理 生物 滯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滯留床。
背景技術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觀中一個流動的、與城市居民生活環境緊密聯系,且相對開放的復雜生態系統。河流對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凈化恢復能力,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對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響,致使城市河流生態功能在不斷退化和喪失,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底泥黑臭等現象。針對城市河道污染問題,以往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底泥生態疏浚、引水沖淤等技術上,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操作方法不當,導致河床破壞,河道水生態系統喪失。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滯留床,這種生物滯留床用于河道治理,為河道微生物提供生息和繁衍的場所,可使河流斷面上微生物的附著膜變為多層,提高河流的凈化能力,同時保護河床。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滯留床,其特征在于,在80-100米的河道上從河床底部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生物陶粒層、火山巖層、沸石層、礫石層、金屬網層,以及固定在金屬網層上的水草。該生物滯留床使河流斷面上微生物的附著膜變為多層;生物陶粒層、火山巖層、沸石層、礫石層可為河底微生物提供繁衍場所。生物滯留床始終在水面以下,不影響河道行洪。
進一步地以水深的三十分之一位基本高度,所述生物陶粒層、火山巖層、沸石層、礫石層的高度分別為4-5、2-3、1-2、2-3個基本高度。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陶粒與火山巖的粒徑為30~50mm,沸石的粒徑為10~30mm、礫石的粒徑為20~40mm。
進一步地所述水草為聚烯烴類生物彈性填料制成的人工水草。人工水草可為水體中的微生物提供附著介質,使單位體積水體中的微生物數量明顯增大。
進一步地所述水草的布置密度為8-10根/㎡。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網為不銹鋼網架。不銹鋼網架用于固定生物滯留床上的填料不被水流沖刷流失同時也起固定水草的作用,而且經久耐用,不易腐蝕。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的生物滯留床,可使河流斷面上微生物的附著膜變為多層;生物陶粒層、火山巖層、沸石層、礫石層可為河底微生物提供繁衍場所,人工水草可為水體中的微生物提供附著介質,使單位體積水體中的微生物數量明顯增大,充分提高了河道的自凈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其中1.人工水草,2.金屬網層,3.礫石層,4.沸石層,5.火山巖層,6.生物陶粒層,7.河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所述的生物陶粒和火山巖均是水質凈化濾料,屬于人工濕地基質范疇,可以直接采購。
以南京某黑臭河道為例,該河全長8.8km,河寬平均為10m,水深平均1.5m,底泥厚約0.2m,河道坡比為1:1,水流較緩;河道周邊是居民生活污水、少量餐廚廢水以及工廠處理尾水等,河道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河水主要水質指標為劣Ⅴ類。水體中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的含量分別為3.61mg/L、1.23mg/L、33.16mg/L。該河道存在一定的外部點源污染,因此本實施例中在同一條黑臭河道的3個實驗段各自起點的氨氮沒有依次遞減的關系。
實施例1
河道實驗段1長1000m,每隔200m設置一座生物滯留床,生物滯留床長度為100m,實驗段共設置三座。生物滯留床從河床7到水面依次鋪設生物陶粒層6、火山巖層5、沸石層4、礫石層3、不銹鋼網層2,以及固定在不銹鋼網層2上的聚烯烴類生物彈性填料作為人工水草1,布置密度為9根/㎡。生物陶粒層6、火山巖層5、沸石層4、礫石層3的高度分別為20cm、15cm、5cm、10cm。其中,生物陶粒與火山巖的粒徑均為40mm,沸石的粒徑為20mm、礫石的粒徑為30mm。
經過十天的生物富集期后,實驗區河道水體水質凈化效果明顯,與實驗段起點相比,末端水體中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的含量分別降低了33%、25%和44%,水體氨氮含量明顯降低,由起點的2.41mg/L降低為末端的1.92mg/L,河道水質明顯得到改善。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5852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污水生物處理設備
- 下一篇:一種生物吸附?絮凝一體化半自動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