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餐廚廢棄物油水分離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57897.8 | 申請日: | 2017-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476772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08 |
| 發明(設計)人: | 陳滿英;唐穗平;張太平;廖桂福;路風輝;扈華庚;金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2F1/02 | 分類號: | C02F1/02;C02F1/24;C02F1/20;C02F1/4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海心聯合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44295 | 代理人: | 王洪娟 |
| 地址: | 51033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棄物 油水 分離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分離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餐廚廢棄物油水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餐廚廢棄物的量也與日俱增,其中大部分都成為餐廚垃圾而未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不僅嚴重影響城市環境且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眾多食品安全隱患,其中以餐廚廢棄油脂(即地溝油)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最為出。含水率極高的漿狀餐廚廢棄物經過油水分離處理后,基本實現油脂的分離與收集,即完成脫油環節,才能進入后續深加工環節。因此,油水分離處理在餐廚廢棄油脂回收利用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雖然現有油水分離技術種類較多,但都不是專為餐廚廢棄油脂的回收而設計,基本上都是針對原油或礦物油與水的混合體系,而餐廚廢棄油脂(含有動物油脂)在組成上與礦物油有很大區別,具體為餐廚廢棄油脂中固相中的動物油脂含量較高。大塊固態的、粘附在固相餐廚廢棄物表面的動物油脂(如結塊的牛羊油等)難于溶解,因而不能被形成液態油以投入后續深加工環節,從而使餐廚廢棄物的油脂回收利用率不高。并且餐廚廢棄油脂其組成多為脂肪酸甘油三酯,因而具有比礦物油更強的極性,所以與水的分離難度更大。
目前現有油水分離裝置都偏重除去水中油脂,而不是將水中的油脂富集起來。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餐廚廢棄物油水分離裝置,其能提高餐廚廢棄物的油脂回收利用率。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餐廚廢棄物油水分離裝置,包括用于儲存含油壓縮廢水的立式罐體,該罐體內部設有油水界面測量儀、溫度傳感器、旋轉刮油器、廢油收集槽;該罐體頂部設有廢水入口和廢氣出口,所述廢水入口連接有供含油壓縮廢水通入罐內的布水管,該廢氣出口用于接入至生物濾池除臭系統;該罐體側壁底部設有蒸汽進口以及與所述廢油收集槽連通的廢油出口,所述罐體內部還設有連接于所述蒸汽進口的微氣泡發生器,該罐體底部設有出水閥,該油水分離裝置還設有自動控制機構,所述自動控制機構分別與所述油水界面測量儀、溫度傳感器、微氣泡發生器電連接。
其中蒸汽通過所述微氣泡發生器產生氣泡,以使該罐體內的含油壓縮廢水的油分上浮;上浮的油分被所述旋轉刮油器刮至廢油收集槽內,繼而通過所述廢油出口排出。
所述自動控制機構分別與所述油水界面測量儀、溫度傳感器、微氣泡發生器電連接,以實現油水分離的自動控制。
具體地,該罐體頂部設有橢圓形封頭,該橢圓形封頭開設有該廢水入口和廢氣出口。
具體地,該罐體底部呈尖端朝下的錐形,該出水閥與該罐體底部尖端處的開口連接。
具體地,該廢油收集槽豎直設置。
具體地,該刮油裝置設有刮板,該刮板的吃水深度為a,a≤2mm。
具體地,該刮油裝置設有刮板,該刮板的運行速度為b,b≤5m/min。
具體地,該微氣泡發生器水平設置。
具體地,含油壓縮廢水通過該布水管均勻地進入罐內。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的油水分離裝置通過往該罐體內腔底部通入蒸汽,使罐體內餐廚廢棄物溫度提升,因而提高油水分離速率。另外,溫度升高使大塊固態的、粘附在固相餐廚廢棄物表面的動物油脂分解小分子乳化油,從而將餐廚廢棄物中的油脂最大限度地富集(將固態油脂分解成液態油脂),從而提高餐廚廢棄物的油脂回收利用率。再者,通入的蒸汽形成氣浮分離的所需的微氣泡,因而能夠同時對罐內的漿狀餐廚廢棄物進行重力分離與氣浮分離,以整體提高油水分離效果。
(2)本實用新型的油水分離裝置其中的罐體底部呈尖端朝下的錐形,從而便于放料。
(3)本實用新型的油水分離裝置設有刮油裝置,該刮油裝置設有刮板,該刮板的吃水深度為a,a≤2mm,該刮板的運行速度為b,b≤5m/min,使刮油速度平穩,刮油效果更佳。
(4)油水分離后的壓縮水由于油水分離完全,其含油量極小,從而能夠確保處理出水的排放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油水分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未經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5789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