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57240.1 | 申請日: | 2017-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636528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14 |
| 發明(設計)人: | 何選蓬;程天輝;陳立彬;王維韜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集團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31/16 | 分類號: | E21B31/16 |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王夢 |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濱海新區開發區第***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打撈 一體化 工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鉆井的井下落魚打撈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
背景技術
目前,超深井作業屬于世界級難題,如在塔里木油田,很多井深已超過7000米并接近8000米,深井小井眼目的層鉆進難度大、風險高,特別是鉆遇油氣層后,發生溢流導致卡鉆的概率特別大,由于受落魚和套管環空間隙的限制,因此在超深井小井眼打撈井下落魚成為難題,如果落魚所在井眼狀況良好,下母倒扣是后期處理井下落魚常用方法,然而由于在需要對落魚鉆具進行倒扣時落魚魚頭外徑大于母錐打撈范圍,導致母錐無法造扣完成落魚打撈。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能夠一趟完成套銑、打撈作業的一體化工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一趟下鉆即可實現對井下落魚完成套銑、打撈作業的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
為此,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包括中心開設有軸向通孔的工具本體,所述工具本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連接的上接頭、造扣打撈部和套銑部;其中,
所述造扣打撈部內徑自上而下逐漸增大,且變徑段內側壁面所成錐度為1:15~1:20;在所述造扣打撈部的內壁上加工有三角形內螺紋;
所述套銑部底端內、外壁上均沿圓周方向堆焊有鎢鋼碎塊層。
進一步地,所述上接頭頂端內壁上設有用于與鉆具連接固定的連接內螺紋。
進一步地,所述造扣打撈部的變徑段內側壁面所成錐度為1:16。
進一步地,所述三角形內螺紋為8牙/英寸。
進一步地,所述造扣打撈部的內、外徑差≥5mm。
進一步地,堆焊所述鎢鋼碎塊層的鎢鋼碎塊為粒徑為3~5mm,維氏硬度≥10K的鎢鋼顆粒。
該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結構簡單,其沿用慣常的母錐方式打撈,操作簡便、倒扣成功率高,應用于對外徑較大落魚進行打撈,一趟鉆完成套銑、造扣、打撈作業,無需反復起下鉆,有效節約鉆井時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但下述實施例絕非對本實用新型有任何限制。
由于有時井下落魚魚頭外徑較大,即魚頭外徑與井壁間隙不足以母錐通過,因此直接使用普通母錐無法進行打撈,因此對于這一類落魚,必須先使用特制工具對魚頭進行套銑并磨細至與通用打撈內徑范圍相符,再進行造扣打撈。
一種適用于外徑大于88mm,小于102mm的落魚魚頭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如圖1所示,包括中心開設有水眼2的工具本體,其總長度為1480mm;所述工具本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連接的上接頭1、造扣打撈部3和套銑部5;所述工具本體各組成部分均采用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T8鋼制成,具體化學成分可參見GB/T 1298-1986;其中,所述造扣打撈部3內壁經過表面硬化處理后采用焊接工藝分別與套銑部5和上接頭1相連接;具體地,
所述上接頭1的長度為480m、外徑為102mm、水眼內徑為38mm;在上接頭1頂端內壁上設有用于與鉆具連接固定的連接內螺紋,具體為適用于2 7/8"鉆桿的210型反扣鉆具扣;
所述造扣打撈部3的長度為340mm,其內徑自上而下逐漸增大;具體地,該造扣打撈部3的最小外徑為45mm、最大外徑為90mm,使造扣打撈部3內側壁面所成錐度為1:16,即造扣打撈部3的內壁壁面與軸向之間的夾角約為1.78°;所述造扣打撈部3的外徑隨內徑的徑向擴張而增大,其最大外徑為105mm;在所述造扣打撈部3的內壁上加工有8牙/英寸的三角形內螺紋4;
所述套銑部5的長度為660mm,其外徑為102mm、內徑為88mm;在所述套銑部5底端內、外壁上均沿圓周方向堆焊有長度為50mm、厚度為7mm鎢鋼碎塊層6;其中,用于堆焊鎢鋼碎塊層6的鎢鋼碎塊采用硬度僅次于鉆石的鎢鋼顆粒,具體為含鎢18%合金鋼,粒徑范圍為3~5mm,維氏硬度為10K。
采用上述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進行的打撈作業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S1、將依次連接好的多根鉆桿與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的上接頭螺紋連接組合成打撈管柱并下放至井眼內,具體下放深度為使套銑打撈一體化工具底端距離下方魚頂頂端約0.2m,開泵沖洗魚頭15分鐘,清理魚頭上部堆積物;
S2、設定頂驅的轉速,以10轉/分的轉速繼續下放打撈管柱并試探下放過程中魚頭對打撈管柱的反作用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集團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集團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5724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