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軸承的鍛造模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074438.3 | 申請日: | 2017-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415553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8 |
| 發明(設計)人: | 羅曉曄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B21J13/02 | 分類號: | B21J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530 | 代理人: | 陳敏 |
| 地址: | 311402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軸承 鍛造 模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軸承的鍛造模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軸承的鍛造模具。
背景技術
在當前的汽車軸承加工中,通常使用開放式模具擠壓成型。在開放式模具加工使用時,容易造成在鍛件的周圍形成飛邊,而飛邊必須清除才可使用,從而使材料利用率降低。另外,開放式模具在加工軸承時,由于金屬流動性強,容易造成損耗,從而導致軸承使用壽命低,也容易造成鍛造模具使用壽命降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軸承的鍛造模具,先進行各個部件鑄模,鑄模完成后,將各個部件進行打磨拋光,去除毛刺,再進行組裝,組裝完成后,將組裝好的鍛造模具放入氧氣中煅燒,煅燒溫度為500℃-600℃,煅燒時間為1小時,使模具表面碳化,形成一層保護膜,煅燒碳化后冷卻鍛造模具,然后再將碳化后的鍛造模具放入石灰水中浸泡,浸泡12小時后取出,清洗并晾干,使鍛造模具表面形成一層鈣化物,鈣化物提高了保護膜的耐磨性以及耐腐蝕性,從而延長了鍛造模具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1、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軸承的鍛造模具的加工裝置,通過該裝置加工出的鍛造模具在加工軸承時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以及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
2、技術方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軸承的鍛造模具,包括上模芯、上模套、下模芯、下模套和頂桿;所述的下模芯設有通孔Ⅰ;所述的上模套呈凹模,所述的上模套與下模套的外徑保持一致;所述的上模芯的端部成臺階狀,所述的下模芯為底部中心設有通孔Ⅰ的筒狀,并且下模芯的底部中心處呈凸狀,下模芯的內壁在靠近底部處也呈圓滑的凸狀,下模芯的側壁留有與外側連通的通孔Ⅱ;所述的上模芯固定在上模套的凹部內,并使上模芯的臺階狀端部向下;所述的下模芯固定安裝在下模套內,且下模芯的底部通孔Ⅰ與上模芯同軸,上模芯伸進下模芯內與下模芯共同構成模腔;所述的頂桿安裝在下模芯的底部通孔Ⅰ內。
優選的,所述的上模芯分成上模芯Ⅰ、上模芯Ⅱ、上模芯Ⅲ,其中上模芯Ⅰ、上模芯Ⅱ、上模芯Ⅲ的長度依次減小,并且從外向內的分布為上模芯Ⅲ、上模芯Ⅱ、上模芯Ⅰ。
優選的,還包括上固定板和上墊板,所述上墊板固定在上模套的凹部,所述上固定板固定在上模套的底部,并且上固定板的內側向上模套內側延伸,并與上模套之間形成臺階,上模芯Ⅲ的頂部設有與該臺階匹配的另一臺階。
優選的,還包括下固定板和下墊板;所述下墊板的中心設有通孔Ⅲ,通孔Ⅲ與通孔Ⅰ同軸,且通孔Ⅲ和通孔Ⅰ直徑一致,下墊板安裝在下模套內,并且下墊板的端部呈臺階狀,下模套在靠近下墊板臺階端部的一端設有與下墊板臺階端部匹配的臺階,下固定板套在下模芯的外側,并且下固定板的底部與下模套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的頂桿安裝在通孔Ⅲ和通孔Ⅰ內。
3、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組裝鍛造模具時,將鍛造模具組裝成了封閉式鍛造模具,其在加工軸承時,不會產生飛邊,而且由于上模芯與下模芯構成的模腔呈封閉式的,而且由于下模芯的通孔Ⅱ是設在側壁上的,在加工軸承時不會造成金屬流失,由于通孔Ⅱ的存在,在上模芯向下擠壓成型時,能夠排去模腔內的空氣,從而改善軸承的質量,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鍛造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模套;2、下模芯;3、下模套;4、頂桿;5、通孔Ⅰ;6、通孔Ⅱ;7、上模芯Ⅰ;8、上模芯Ⅱ;9、上模芯Ⅲ;10、上固定板;11、上墊板;12、下固定板;13、下墊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未經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07443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